纳斯鲍姆对康德和尼采反同情论的批评

被引:1
作者
左稀
机构
[1] 湘潭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纳斯鲍姆; 康德; 尼采; 反同情论;
D O I
10.13904/j.cnki.1007-1539.2015.06.013
中图分类号
B516 [德国哲学];
学科分类号
010103 ;
摘要
玛莎·纳斯鲍姆持有一种认知主义的同情观,她认为同情并不是非理性的(不包含任何认知或思想),相反,同情包含三个评价性判断,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评价性判断对同情主体的情感状态进行评价、修正和引导。但仅仅说明同情并不是非理性的还不够,那些反对同情的思想家还可能主张同情是不合理的(所包含的认知或思想是错误的),康德和尼采就典型地持有这种观点,纳斯鲍姆对他们二人的批评主要是就"同情不合理"的论点而言的。在她看来,同情并非一概不合理,真实合理的同情会正确地展现人类生活中脆弱的一面,因为这种情感状态涉及对个体生活构成严重影响的苦难和不幸,而这些苦难和不幸的存在意味着有一些对我们的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价值并不完全处于我们自身掌控之中。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Schopenhauer, Kant and Compassion [J].
Guyer, Paul .
KANTIAN REVIEW, 2012, 17 (03) :403-429
[2]   Martha Nussbaum on the emotions [J].
Hunt, L .
ETHICS, 2006, 116 (03) :552-577
[3]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德) 尼采 (Nietxzche;F.) ;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  
康德著作全集.[M].(德) 康德 (Kant;I.) ;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朝霞.[M].(德)尼采(Nietzche; F. W.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  
实践理性批判.[M].(德) 康德; 著.人民出版社.2003,
[8]  
西方哲学简史.[M].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  
论道德的谱系.[M].(德)尼采(FredrichWillhelmNietzsche)著;谢地坤等译;.漓江出版社.2000,
[10]   论同情的充要条件——纳斯鲍姆同情观研究 [J].
左稀 .
道德与文明, 2014, (02) :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