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农田土壤性状与团聚体特征

被引:34
作者
苏永中
王芳
张智慧
杜明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流域水文与应用生态实验室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土壤性状; 退耕还草; 河西边缘绿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与土壤质量、土壤侵蚀和农业可持续性有着密切联系。【方法】在甘肃河西走廊中段近几十年来开垦的边缘绿洲区4种土类中(砂质新成土、正常干旱土、旱耕人为土和干润雏形土)采集49个农田表层土样(0~10cm),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并分析了与土壤团聚体形成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结果】除干润雏形土外,大部分土壤粒级组成以沙粒为主;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平均为(5.88±2.52)g·kg-1,4种土类中有机碳平均含量平均为4.75~10.51g·kg-1,以砂质新成土最低,干润雏形土最高;碳酸钙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含量为84.7~164.8g·kg-1,随土壤粘粉粒和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土类>0.25mm的干团聚体平均变动在65.2%~94.6%,干团聚体组成以>5mm的大块状团聚体(土块)为主,平均重量粒径(DMWD)变动在3.2~5.5mm;>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变动在23.8%~45.4%,团聚体破坏率(PAD)为52.4%~66.8%,团聚体组成和特征有利于抵抗土壤风蚀,但稳定性差,灌溉后易于分散、沉实板结、通透性差。土壤粘粉粒、有机碳、碳酸钙及铁铝氧化物均对团聚体的形成有显著作用,以土壤粘粒和细粉粒作用最大,有机碳和碳酸钙作用次之;但有机碳和碳酸钙对团聚体的稳定性较粘粉粒的影响更为明显。退耕种植多年生苜蓿后,土壤有机碳、团聚体数量及其稳定性显著增加。【结论】对生态脆弱的边缘绿洲区新垦土地,退耕还草或推行草粮轮作,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风蚀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741 / 74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和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J].
孙天聪 ;
李世清 ;
邵明安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09) :1841-1848
[2]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生态学报, 2003, (10) :2176-2183
[3]   甘肃景电灌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研究 [J].
李小刚 .
土壤学报, 2000, (02) :263-270
[4]   耕作土壤可蚀性颗粒的风洞模拟测定 [J].
刘连友 ;
王建华 ;
李小雁 ;
刘玉璋 ;
拓万权 ;
彭海梅 .
科学通报, 1998, (15) :1663-1666
[5]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章明奎 ;
何振立 ;
陈国潮 ;
黄昌勇 .
土壤学报, 1997, (04) :359-366
[6]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编,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