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部机插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关系的分析

被引:9
作者
于林惠 [1 ,2 ]
丁艳锋 [1 ]
朱庆森 [3 ]
窦永秀 [3 ]
沈建辉 [2 ]
薛艳凤 [2 ]
凌启鸿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2] 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3] 扬州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机插稻; 产量构成因素; 产量; 通径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0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实地调查测定江苏中部机插淮稻7号、武育粳3号、镇稻9424和扬粳9538不同产量水平的典型田块的产量及其构成,对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作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并计算各品种不同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总决定程度。结果表明:前3个机插稻常用的半矮秆粳稻品种的穗数与产量的关系最密切,穗数对产量的总决定程度最高,可见穗数是影响机插稻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机插稻栽培的主攻目标是确保足穗;高秆品种扬粳9538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总决定程度较高,该品种在机插生产中已很少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水稻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袁伟玲
    曹凑贵
    程建平
    [J]. 垦殖与稻作, 2005, (04) : 6 - 8
  • [2] 基于性状因果关系的水稻产量结构的通径模型及其分析
    孙全德
    陈占洲
    赵国红
    [J]. 杂交水稻, 2004, (05) : 66 - 68
  • [3] 不同生态条件小麦主攻因素的研究——兼论对产量构成因素通径分析方法的改进
    孙全德
    李宏斌
    杨太新
    王新民
    李晋生
    [J].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04) : 123 - 125
  • [4] 培矮64s/E32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
    靳德明
    王维金
    蓝盛银
    徐珍秀
    杨书化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6) : 516 - 521
  • [5] 双季晚稻皖粳97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王德正
    王守海
    袁毅
    潘家军
    李善英
    胡朝中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04) : 434 - 436
  • [6] 单季晚粳品种(系)间产量差异原因剖析
    蒋军民
    蒋建国
    奚茂兴
    [J]. 江苏农业研究, 2001, (02) : 20 - 23
  • [7] 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梁世胡
    李传国
    伍应运
    王丰
    符福鸿
    [J]. 广东农业科学, 1999, (06) : 4 - 6
  • [8]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M].凌启鸿等; 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 [9] 稻作新理论.[M].凌启鸿等著;.科学出版社.1994,
  • [10] 农业试验统计.[M].莫惠栋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