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共和盆地周缘晚古生代镁铁质火山岩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28
作者
郭安林
张国伟
孙延贵
程顺有
强娟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镁铁质火山岩; 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带; 宗务隆构造带; 苦海-赛什塘带; Sr-Nd-Pb同位素; Dupal异常; 构造环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4 [喷出岩(火山岩)];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2 ;
摘要
青海省共和盆地周缘晚古生代镁铁质火山岩分属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带,宗务隆构造带和苦海-赛什塘带。阿尼玛卿带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样品具有较高的87Sr/86Sr(t)比值(0.7066~0.7084)、高的εNd(t)(12.2~12.8)和较低的206Pb/204Pb初始值(17.72~17.79)。这些同位素特征类似于秦岭勉略蛇绿岩带的N-MORB以及印度洋低206Pb/204Pb高143Nd/144Nd N-MORB。该带中的洋岛玄武岩(OIB)的87Sr/86Sr比值为0.7036~0.7044,εNd(t)=4.4~4.8,206Pb/204Pb=17.45~17.62。其Sr和Nd同位素比值可与印度洋代表热点构造的洋岛玄武岩对比,但206Pb/204Pb低于印度洋的热点构造玄武岩,因此,具有类似印度洋低143Nd/144Nd比值MORB同位素特征。宗务隆构造带的N-MORB的Sr同位素比值在0.7041~0.7058,εNd(t)=6.1~8.4,206Pb/204Pb=17.51~17.90,划归高143Nd/144Nd比值的N-MORB。苦海大陆裂谷玄武岩显示了高的87Sr/86Sr同位素比值(0.7115和0.7104)和低的εNd(t)值(-1.7和-2.5),其206Pb/204Pb(17.64和17.46)与上述大洋玄武质岩石无显著区别。上述各岩类的同位素特征反映了它们生成的构造环境和陆壳组分混染的程度。阿尼玛卿带的N-MORB代表了典型的来自亏损地幔源区的洋中脊产物。与勉略带同类岩石可能来自同一源区。OIB可能属于热点构造成因的洋岛产物并与MORB一起构成了阿尼玛卿洋洋壳。宗务隆带MORB同样代表了主要源自相对亏损地幔的洋脊产物并指示宗务隆带曾开裂成洋。苦海大陆裂谷玄武岩极高的Sr和低的Nd同位素比值是陆壳物质组分的强烈印记,这与该类火山岩发育在前寒武纪基底之上不无关系。结合本区大洋玄武岩普遍低的Nb/U和Ce/Pb比值,推测它们可能源自EMII与DMM物质的交代混合。按照习惯的想法,明显的Dupal异常(△208Pb/204Pb值=46~103和△207Pb/204Pb值=4~18;大多样品87Sr/86Sr>0.704)指示这些岩石在空间上代表了来自南半球印度洋位置的古洋壳残余。但是,北半球愈来愈多的Dupal异常的发现有可能指示它们是类似现今东南亚多洋岛构造历经"汇聚式(focused)俯冲"的产物。此外,宗务隆带MORB的Dupal异常指示本区古特提斯域的北界较先前所定还要北推200km。
引用
收藏
页码:747 / 75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共和盆地周缘晚古生代镁铁质火山岩地球化学及空间分布——玛积雪山三联点以及东古特提斯多岛洋启示[J]. 郭安林,张国伟,孙延贵,程顺有,姚安平.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2]  
阿尼玛卿蛇绿岩带OIB和MORB的地球化学及空间分布特征:玛积雪山古洋脊热点构造证据[J]. 郭安林,张国伟,孙延贵,郑健康,刘晔,王建其.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07)
[3]   青藏高原东北缘特提斯构造域界线的探讨 [J].
侯青叶 ;
赵志丹 ;
张本仁 ;
张宏飞 ;
张利 ;
陈岳龙 .
岩石学报, 2006, (03) :567-577
[4]   秦—昆三向联结构造及其构造过程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J].
孙延贵 ;
张国伟 ;
郭安林 ;
王瑾 .
中国地质, 2004, (04) :372-378
[5]   昆秦接合部海西期苦海—赛什塘分支洋的存在及其证据 [J].
张智勇 ;
殷鸿福 ;
王秉璋 ;
王瑾 ;
张克信 .
地球科学, 2004, (06) :691-696
[6]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南缘德尔尼蛇绿岩:一个被肢解了的古特提斯洋壳 [J].
杨经绥 ;
王希斌 ;
史仁灯 ;
许志琴 ;
吴才来 .
中国地质, 2004, (03) :225-239
[7]   冀北退变榴辉岩的Pb同位素特征 [J].
倪志耀 ;
翟明国 ;
王仁民 ;
童英 ;
侯艳先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125-128
[8]   东昆仑东段混杂岩建造时代厘定的古生物新证据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张克信 ;
林启祥 ;
朱云海 ;
殷鸿福 ;
骆满生 ;
陈能松 ;
王国灿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3) :210-218
[9]   秦昆结合区两期基性岩墙群40Ar/39Ar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J].
孙延贵 ;
张国伟 ;
王瑾 ;
詹发余 ;
张智勇 .
地质学报, 2004, (01) :65-71
[10]   柴达木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岛弧火山岩 [J].
史仁灯 ;
杨经绥 ;
吴才来 ;
Tsuyoshi IIZUKA ;
Takafumi HIRATA .
地质学报, 2004, (01) :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