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

被引:51
作者
徐锡伟
闻学泽
郑荣章
马文涛
宋方敏
于贵华
机构
[1] 四川省地震局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29
[3]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4] 成都 610041
关键词
川滇地区; 活动断裂; 活动块体; 块体转动; 构造变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基于“活动块体”的基本概念,综合历史地表破裂型地震的空间分布、主干活动断裂和次级活动断裂的展布特征等,川滇地区可划分出4个一级块体:马尔康块体(Ⅰ)、川滇菱形块体(Ⅱ)、保山-普洱块体(Ⅲ)和密支那-西盟块体(Ⅳ)等;受次级北东向断裂的切割,川滇菱形块体(Ⅱ)可进一步划分为川西北(Ⅱ)和滇中(Ⅱ)2个次级块体,保山-普洱块体(Ⅲ)包括保山、景谷和勐腊等3个次级块体(Ⅲ,Ⅲ,Ⅲ)。通过断错地貌学的定量研究,厘定了川滇地区各级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裂的基本类型和长期滑动速率值;运用矢量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块体的运动状态,并讨论了变形协调性问题,指出川滇地区各级块体运动是平移、转动和隆升等3种基本运动的复合或叠加,其中马尔康块体、川西北和滇中两个次级块体南东向或南南东向平移速率1~5mm/a,顺时针转动角速率1.4~4°/Ma,隆升速率1mm/a左右;保山-普洱和密支那-西盟两块体也发生过大规模的顺时针转动.它们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印度板块北移引起板块边缘或内部变形局部化和差异运动的应交响应。由于存在横向活动逆断裂带对东向或南东向平移分量的吸收和转换,青藏高原物质的向东逃逸量或挤出量是有限的,为“叠瓦状道冲转换-有限挤出模型”。
引用
收藏
页码:151 / 16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
    王琪
    张培震
    牛之俊
    J.T.Freymueller
    赖锡安
    李延兴
    朱文耀
    刘经南
    R.Bilham
    K.M.Larson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7) : 529 - 536
  • [2] 川滇南部地区活动地块划分与现今运动特征初析
    向宏发
    虢顺民
    徐锡伟
    张晚霞
    董兴权
    [J]. 地震地质, 2000, (03) : 253 - 264
  • [3] 四川岷江断裂带北段的新活动、岷山断块的隆起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周荣军
    蒲晓虹
    何玉林
    黎小刚
    戈天勇
    [J]. 地震地质, 2000, (03) : 285 - 294
  • [4] Longling-Lancang fault zone in southwest Yunnan, China——A newly-generated rupture zone in Continental crust[J]. QUO Shunmin, XIANG Hongfa , ZHOU Ruiqi, XU Xiwei DONG Xingquan & ZHANG Wanxia 1.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29, China;2.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41,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0(04)
  • [5] 滇西南龙陵-澜沧断裂带——大陆地壳上一条新生的破裂带
    虢顺民
    向宏发
    周瑞琦
    徐锡伟
    董兴权
    张晚霞
    [J]. 科学通报, 1999, (19) : 2118 - 2121
  • [6] 晚第四纪安宁河活断裂分段的基本特征
    裴锡瑜
    王新民
    张成贵
    [J]. 四川地震, 1998, (04) : 52 - 61
  • [7] 则木河断裂晚第四纪位移及滑动速率
    任金卫
    [J]. 地震地质, 1994, (02) : 146 - 146
  • [8] 华北及其邻区块体转动模式和动力来源
    徐锡伟
    程国良
    马杏垣
    孙宇航
    韩竹君
    [J]. 地球科学, 1994, (02) : 129 - 138
  • [9] 云南大地热流及地热地质问题
    汪缉安
    徐青
    张文仁
    [J]. 地震地质, 1990, (04) : 367 - 377
  • [10]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二版)
    汪集旸
    黄少鹏
    [J]. 地震地质, 1990, (04) : 351 - 36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