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通信系统不可观测性度量方法

被引:12
作者
谭庆丰 [1 ,2 ,3 ]
时金桥 [1 ,2 ]
方滨兴 [1 ,2 ]
郭莉 [1 ,2 ]
张文涛 [1 ,2 ]
王学宾 [1 ,2 ]
卫冰洁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2] 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4]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
关键词
匿名通信; 相对熵; 不可观测性; 隐私保护; 流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393.08 [];
学科分类号
0839 ; 1402 ;
摘要
匿名通信技术作为一种主要的隐私增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的各个方面,然而传统的匿名通信系统很容易被监视、检测.因此,国内外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改进匿名通信系统的不可观测属性,以防范网络审查和监视.然而,如何量化评估这些协议的不可观测程度则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针对匿名通信系统提出一种基于相对熵的不可观测性度量方法,该方法从敌手的威胁模型出发,将匿名通信系统的输入、输出状态映射到一个交互式图灵机,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个基于相对熵的不可观测性度量框架,该框架能够有效地度量匿名通信系统的不可观测程度.此外,将它应用于TOR匿名通信系统的传输层插件的度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度量匿名通信系统的不可观测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373 / 238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Tor匿名通信流量在线识别方法 [J].
何高峰 ;
杨明 ;
罗军舟 ;
张璐 .
软件学报, 2013, 24 (03) :540-556
[2]  
Crowds[J] . Michael K. Reiter,Aviel D. Rubin.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 Security (TISSEC) . 1998 (1)
[3]  
Untraceable electronic mail, return addresses, and digital pseudonyms[J] . David L. Chaum.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 1981 (2)
[4]  
Obfsproxy:The next step in the censorship arms race .2 Dingledine R. https://blog.torproject.org/blog/obfsproxy-next-step-censorship-arms-race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