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开发时期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三维模型特征

被引:19
作者
杨少春 [1 ]
王瑞丽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藏地质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技术部
关键词
非均质综合指数; 储层非均质性; 三维模型; 开发时期; 胜坨油田; 东营凹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为例,简述非均质综合指数的计算、作用和意义。按储层随机建模的思路和方法建立非均质综合指数三维模型,主要包括储层数据准备、构造模型、非均质综合指数分析、非均质建模和显示5个环节,直观表征储层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分析了东营组三段开发初期、中期和后期的非均质综合指数变差函数和三维模型特征,得出了不同开发时期储层非均质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注水开发的进行,变程(a)减小,基台值(c0+ c)增大,块金效应值(c0)为0。开发初期储层以中等非均质性为主,中期以较强-中等为主,后期以较强为主。纵向上,上部的非均质综合指数差异较大,下部的差异相对较小。纵向上的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要强于平面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程度。
引用
收藏
页码:652 / 65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陆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冀东高尚堡和胜利永安镇油藏为例 [J].
尹志军 ;
鲁国永 ;
邹翔 ;
杨志鹏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1) :106-110+117
[2]   川西坳陷的复合构造与油气关系 [J].
邓康龄 ;
余福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214-219
[3]   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J].
高树新 ;
杨少春 ;
胡红波 ;
郭勇军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05) :10-13+81
[4]   熵权非均质综合指数算法及其应用 [J].
杨少春 ;
杨兆林 ;
胡红波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18-21+138
[5]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地质模型研究 [J].
邢正岩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05) :505-507+512
[6]   变差函数在描述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中的应用 [J].
毕研斌 ;
麻成斗 ;
石红萍 ;
张于喆 .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03) :251-253+179
[7]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油层储层非均质性 [J].
党犇 ;
赵虹 ;
周立发 ;
隗合明 ;
顿铁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4) :382-386
[8]   深度延迟人工神经网络判别水淹程度 [J].
唐文忠 ;
陈彬 ;
翟雨阳 ;
刘志远 ;
黄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3) :249-252
[9]   储层非均质性描述的地质统计学方法 [J].
何琰 ;
殷军 ;
吴念胜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1, (03) :13-15+4
[10]   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 [J].
杨少春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53-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