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红旗岭地区造山后镁铁-超镁铁岩体的年代测定及其意义

被引:24
作者
张广良 [1 ]
吴福元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镁铁-超镁铁杂岩; 年代学; 造山后; 岩石成因; 红旗岭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吉林省中部红旗岭地区镁铁-超镁铁杂岩广泛发育,年代学资料表明,红旗岭-漂河川岩体形成于晚三叠纪(距今约216Ma),与该区A型花岗岩的年龄相当,但略微年轻一些。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镁铁-超镁铁岩普遍可见包橄结构,橄榄石晶体平衡岩浆属于高MgO玄武质岩浆,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模拟结果均显示岩浆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或新生岩石圈地幔。根据这些结果,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提出这些镁铁-超镁铁杂岩体的形成与该区大量造山后A型花岗岩带的形成相吻合,其形成主要是由于造山后期岩石圈板块的拆沉减薄效应,软流圈地幔上隆及大量幔源岩浆上侵,底垫于地壳底部,并经历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00 / 60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俄朝毗邻地区古吉黑造山带岩石及年代记录 [J].
彭玉鲸 ;
纪春华 ;
辛玉莲 .
地质与资源, 2002, (02) :65-75
[2]   古吉黑造山带的演化与陆壳的增生 [J].
彭玉鲸 ;
赵成弼 .
吉林地质, 2001, (02) :1-9
[3]   中国东部A型花岗岩形成时代及物质来源的Nd-Sr-O同位素地球化学制约 [J].
魏春生 ;
郑永飞 ;
赵子福 .
岩石学报, 2001, (01) :95-111
[4]   论燕山运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本质 [J].
吴福元 ;
孙德有 ;
张广良 ;
任向文 .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3) :379-388
[5]   武当地块基性岩席群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赵国春 ;
胡健民 ;
高殿松 .
地质与勘探, 2000, (03) :18-21
[6]   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J].
邵济安 ;
张履桥 ;
牟保磊 .
地学前缘, 1999, (04) :339-346
[7]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 [J].
吴福元 ;
孙德有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04) :313-318
[8]   东北亚地区的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 [J].
吴福元 ;
曹林 .
世界地质, 1999, (02) :4-16
[9]   碰撞后的造山过程及造山带巨量花岗岩的成因 [J].
杨坤光 ;
杨巍然 .
地质科技情报, 1997, (04) :17-23
[10]   吉林省蛇绿岩问题 [J].
彭玉鲸 ;
王占福 .
吉林地质, 1997, (02) :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