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机制与意义

被引:57
作者
彭凯平 [1 ,2 ]
喻丰 [1 ,2 ]
机构
[1]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2] 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
关键词
实验伦理学; 心理物理学; 道德; 情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0 [心理学理论];
学科分类号
040201 ;
摘要
实验伦理学的一些研究发现,诸如上下、左右、高低、轻重、软硬、强弱、大小、远近、明暗、洁脏、甜苦、香臭、热冷等物理变量的改变与心理变量存在对应关系。物理变量的改变在具体情境中可使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使该类研究成为了实验伦理学领域中一个探索方向,我们将其命名为道德的心理物理学。这种借助物理变量来理解抽象道德概念的心理机制,涉及表征认知、隐喻认知和具身认知三种思维策略。基于计算机模型的表征认知与隐喻认知从概念层面上将物理变量与道德概念建立语义联系,而基于生物有机体模型的具身认知则通过具体的身体状态和动作的变化与道德概念建立联系。这三种认知方式形成的物理变量与道德概念之间联结成带有道德意涵的认知单元,它将作为认知过程的载体影响人类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同时,这种两阶段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类的内在思维特性以及社会文化和历史时代的影响,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探索与跨文化分析,以期对个体的道德教育与社会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45+206 +206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伦理美德的社会及人格心理学分析:道德特质的意义、困惑及解析 [J].
喻丰 ;
彭凯平 ;
韩婷婷 ;
柏阳 ;
柴方圆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27 (04) :128-139+160
[2]   “科学地”解读康德伦理学——神经伦理学的视角 [J].
亓奎言 .
道德与文明, 2011, (06) :73-78
[3]   实验伦理学:研究、贡献与挑战 [J].
彭凯平 ;
喻丰 ;
柏阳 .
中国社会科学, 2011, (06) :15-25+221
[4]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J].
叶浩生 .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05) :705-710
[5]   “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 [J].
李其维 .
心理学报, 2008, 40 (12) :1306-1327
[6]  
哲学视角中的当代认知科学[N]. 黄华新.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 (014)
[7]  
Experimental Philosophy[J] . Joshua Knobe,Wesley Buckwalter,Shaun Nichols,Philip Robbins,Hagop Sarkissian,Tamler Sommer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 2012
[8]  
Person as scientist, person as moralist[J] . Joshua Knobe.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 2010 (4)
[9]   A clean self can render harsh moral judgment [J].
Zhong, Chen-Bo ;
Strejcek, Brendan ;
Sivanathan, Niro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0, 46 (05) :859-862
[10]  
Shedding light on insight: Priming bright ideas[J] . Michael L. Slepian,Max Weisbuch,Abraham M. Rutchick,Leonard S. Newman,Nalini Ambad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201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