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交通可达性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基于“八五”以来淮安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59
作者
刘传明 [1 ]
张义贵 [2 ]
刘杰 [3 ]
董留群 [1 ]
机构
[1] 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2] 淮安市交通运输局  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
关键词
综合交通可达性; 经济发展; 协调度; 淮安市;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1.12.014
中图分类号
F299.24 [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淮安正在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分析其综合交通可达性变化及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综合分析可达性现有测算方法基础上,提出用于测算单个城市可达性动态变化的比较赋值测算法。而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产出评价法验证了上述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1990—2009年淮安市综合交通可达性不断提高,但具有阶段性特征。同时,采用两系统协调度分析模型分析了淮安市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的动态演变。结论表明:两者协调性不断提高,但目前协调性仍然不高,仅仅处于轻度协调向中度协调过渡时期。最后,提出继续强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突出对外交通线路短板建设,提高综合交通联运能力,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等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2028 / 203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海南省区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关系 [J].
黄晓燕 ;
曹小曙 ;
李涛 .
地理研究, 2011, 30 (06) :985-999
[2]   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J].
王永明 ;
马耀峰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 (01) :86-90
[3]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溢出作用——基于公路、水运交通的面板数据分析 [J].
刘勇 .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12) :37-46
[4]   山西省交通优势度评价 [J].
孙威 ;
张有坤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12) :1562-1569
[5]   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研究 [J].
石京 ;
黄谦 ;
吴照章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0, 34 (06) :1077-1080
[7]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 [J].
刘生龙 ;
胡鞍钢 .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4) :14-23
[8]   中国区域交通优势度评价:网络密度、邻近性及可达性(英文) [J].
金凤君 ;
王成金 ;
李秀伟 ;
王娇娥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0, 20 (02) :295-309
[9]   区域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实证——以山东省为例 [J].
王成新 ;
王格芳 ;
刘瑞超 ;
姚士谋 .
人文地理, 2010, 25 (01) :73-76
[10]   基于GIS的县级尺度交通可达性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J].
张志学 ;
李同升 .
人文地理, 2010, 25 (01) :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