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的致癌机制

被引:13
作者
刘晓立
孙殿军
机构
[1] 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关键词
细胞凋亡; 甲基化; 烷基化; 表皮细胞; 致突变作用; 皮肤癌; 同分异构酶; 肿瘤发生; 氧化应激; GSH; 基因表达; 生物检验; 动物实验; 细胞毒性; 基因毒性; 致癌机理; 皮肤肿瘤; NSAIDs; DNA; 致癌剂; 半胧氨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0.2 [肿瘤病理学、病因学];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正>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由于环境,职业和治疗性原因使人类长期暴露于砷及其化合物,皮肤、膀胱及呼吸系统等部位的肿瘤发病率明显增高。在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台湾、孟加拉、中美和南美洲的居民,长期饮用高砷(5μg/L)水,皮肤损伤和皮肤癌,膀胱癌发病率很高,皮肤癌可以发生在身体暴露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1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长期染砷致家兔肝脏蛋白巯基水平及巯基代谢相关酶活力下降 [J].
李昕 ;
皮静波 ;
孙洋 ;
二阶堂正聪 ;
山内博 ;
熊谷嘉仁 ;
孙贵范 .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4, (01) :12-14
[2]   无机砷诱导体外培养人皮肤细胞的增殖作用 [J].
吴顺华 ;
王国荃 ;
刘开泰 ;
杨晓燕 .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3, (05) :3-4
[3]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遗传损伤及癌变机理 [J].
张爱华 ;
洪峰 ;
黄晓欣 ;
罗鹏 ;
胡昌军 ;
刘忠义 ;
杨光红 .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3, (01) :14-17
[4]   砷引起皮肤癌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J].
牛健林 ;
杨龙彪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2, (05) :8-9+20
[5]  
Coordination of altered DNA repair and damage pathways in arsenite-induced keratinocytes. Hamadeh HK,Trouba KJ, Amin RP, et al. Toxicological Sciences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