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型砷中毒患者遗传损伤及癌变机理

被引:25
作者
张爱华
洪峰
黄晓欣
罗鹏
胡昌军
刘忠义
杨光红
机构
[1] 贵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
[3] 贵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贵州贵阳
[4] 贵州贵阳
[5]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
关键词
砷; 中毒; 生物标志; 分子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99.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 从遗传损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蛋白异常表达、细胞增殖和凋亡等方面对燃煤型砷中毒患者遗传损伤及癌变机理进行研究并寻找早期及灵敏的分子标记物。方法 综合应用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和毒理学方法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 患者遗传损害、DNA合成与修复、DNA损伤等指标均发生异常改变 ,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皮肤组织中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异常 ,细胞增殖与凋亡紊乱 ,各指标在组间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砷致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以及影响 DNA合成和修复 ,引起癌基因、抑癌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 ,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的正常比例发生改变 ,机体的自稳机制受到破坏 ,导致细胞过度分裂、持续增殖 ,是砷致病尤其引起细胞癌变的重要机理 ;2皮肤过度角化可能是燃煤砷污染致皮肤癌变的先兆 ;P5 3mt、PCNA、P16和 Cyclin D1蛋白的异常表达及 Apoptosis的表达水平改变有望作为燃煤砷污染致皮肤癌变的预警标志 ;3SCE、CA和 MN分析可作为检测细胞遗传学改变的早期生物指标 ;DPC则可作为中晚期严重损伤的标志物 ;SCGE作为一种早期、实用的方法应用于砷接触人群的 DNA损伤监测具有实际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燃煤砷污染对人体血细胞DNA合成、DNA损伤及修复的影响 [J].
张爱华 ;
杨光红 ;
李健 ;
王荣 .
癌变畸变.突变., 2000, (02) :76-79
[2]   用SCGE法检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J].
张爱华 ;
黄晓欣 ;
李军 ;
蒋宪瑶 ;
杨朝林 .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0, (01) :9-11
[3]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学损伤分析 [J].
谢亚雄 ;
蒋宪瑶 ;
张爱华 ;
汪希兰 ;
蒙顺松 ;
张丹 ;
蔡星和 .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999, (06)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