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和面板数据的城镇集聚能力极化现象研究——以东莞市为例

被引:3
作者
陈明辉 [1 ,2 ]
乔纪纲 [3 ]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2] 东莞市地理信息与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3] 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极化现象; 潜力模型; 面板数据分析; 东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208 [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学科分类号
070503 ; 081603 ; 0818 ; 081802 ;
摘要
在潜力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伪潜力指数,将其应用于定量描述城镇集聚能力的极化过程,并分析城镇规模和交通条件对集聚能力的影响。为了消除时间段上存在着常数的变量问题,通过面板数据分析(Panel Data Analy-sis)验证研究结果。将该方法应用于分析东莞各镇区1997-2005年城镇集聚能力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探讨城市内部是否存在极化现象。结果表明,镇区集聚能力在空间上存在聚类;集聚能力的变化使极化现象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加强,但在经济核心地带内部出现了反极化现象。综合城镇规模对集聚能力的提高更加显著,其空间格局奠定了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布状况,从而决定了经济发展要素流动的方向,产生极化现象。选取净迁入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证明潜力指数计算结果与人口和资金的吸引呈正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GIS支持的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定量分析——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 [J].
吴茵 ;
李满春 ;
毛亮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 (02) :73-77
[2]   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J].
蒲英霞 ;
葛莹 ;
马荣华 ;
黄杏元 ;
马晓冬 .
地理研究, 2005, (06) :965-974
[3]   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整合模式研究 [J].
吕拉昌 .
地理科学, 2004, (05) :522-527
[4]   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J].
欧向军 ;
顾朝林 .
地理学报, 2004, (05) :791-799
[5]   中国城市集聚效益实证分析 [J].
吉昱华 ;
蔡跃洲 ;
杨克泉 .
管理世界, 2004, (03) :67-74+94
[6]   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经济区空间分异的特征分析 [J].
王冠贤 ;
魏清泉 ;
蔡小波 .
经济地理, 2003, (01) :18-22
[7]   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J].
杨晓光 ;
樊杰 ;
赵燕霞 .
地理学报, 2002, (06) :701-708
[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J].
李小建 ;
乔家君 .
地理学报, 2001, (02) :136-145
[9]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 [J].
甄峰 ;
顾朝林 ;
沈建法 ;
黄钧尧 ;
朱剑如 .
地理科学, 2000, (05) :403-410
[10]   极化效应、新极化效应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持续发展 [J].
吕拉昌 .
地理科学, 2000, (04) :35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