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南地区斑岩—热液脉型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

被引:28
作者
刘洪文
邢树文
周永昶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
[2] 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项目办
[3]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4] 沈阳
[5] 长春
关键词
斑岩—热液矿床; 成矿系统; 成矿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2 [金属矿床(总论)];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四个典型矿床 (二密、西岔—金厂沟、正岔、荒沟山 )的地质、地球化学等综合信息对比 ,发现它们在形成时间—空间—成因上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 ,共同构成斑岩—热液成矿系统。该系统包括“三大”成矿体系 ,即 :幔源岩浆体系、深穿透断裂构造体系、含矿气液流体体系。其中 ,二密铜矿产于中生代塌陷式火山机构内的斑岩体内外接触带 ,为斑岩型矿床 ;西岔—金厂沟金矿产于深穿透性构造控制的斑岩体边部 ,属斑岩—热液脉型金矿 ;正岔铅锌矿产于中生代斑岩体与早元古宙地层的外接触带 ,属热液矽卡岩型多金属矿 ;而荒沟山金矿则受控于北东向鸭绿江断裂体系与中生代斑岩共存的构造带中 ,属热液脉型金矿。在区域成矿上构成斑岩型、斑岩—浅成热液脉型和浅成热液脉型金多金属成矿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胶东金矿区矿田体系中基性-中酸性脉岩的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J].
孙景贵 ;
胡受奚 ;
沈昆 ;
姚凤良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1, (01) :47-56
[2]   岩浆的生成、运移和混合——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专题简介 [J].
孟庆丽 ;
周永昶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3, (03) :262-267
[3]   热液矿床中金的地球化学 [J].
陈丰 .
地质地球化学, 1991, (03) :1-8
[4]  
元素地球化学导论[M]. 地质出版社 , 刘英俊,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