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保护的中国权利话语

被引:50
作者
程关松
机构
[1]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 权利; 中国话语;
D O I
10.16094/j.cnki.1005-0221.2019.05.002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通过权利方式保护个人信息是一种世界趋势。立法宜以"人格"要素、"人格性"要素、"非人格性"要素作为客观分类标准,构建以公法为依托,私法为主干,社会法为补充的权利话语体系。按照权利客体的层次,在基本权利和人格权法中解决"人格"要素的精神利益保护问题;在人格权法法定主义放松条件下的财产权法中赋予个人信息财产性利益,解决"非人格性"要素的财产性利益保护问题;在基本权利和社会法中赋予个人保护"人格性"要素的个人信息特权。在合同法中修正"同意"的构成要件;在侵权法中发展个人信息侵权类型;运用权能扩展机制、公法转介技术、风险预防原则,构建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话语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30+191 +191-19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66 条
[1]   信息自决权的两个维度 [J].
甘绍平 .
哲学研究, 2019, (03) :117-126+129
[2]   《民法总则》个人信息保护条文研究 [J].
张新宝 .
中外法学, 2019, 31 (01) :54-75
[3]   民法权利思维的局限与社会公共维度的解释展开 [J].
梅夏英 .
法学家, 2019, (01) :15-35+191
[4]   改革开放与中国比较法学的成长 [J].
高鸿钧 .
法学, 2018, (08) :3-18
[5]   探索激励相容的个人数据治理之道——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方向 [J].
周汉华 .
法学研究, 2018, 40 (02) :3-23
[7]   个人信息:法益抑或民事权利——对《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的“个人信息”之解读 [J].
杨立新 .
法学论坛, 2018, 33 (01) :34-45
[8]   个人信息权确立的双重价值——兼评《民法总则》第111条 [J].
郝思洋 .
河北法学, 2017, 35 (10) :128-139
[9]   法律的二值代码性与复杂性化约 [J].
泮伟江 .
环球法律评论, 2017, 39 (04) :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