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白背桐群落生物量研究

被引:9
作者
冯志立
郑征
唐建维
宋启示
张建侯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3] 昆明
关键词
白背桐; 次生演替; 生物量; 西双版纳;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5.0244
中图分类号
Q948.1 [植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演替初期的白背桐群落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10龄群落总生物量为 5 7. 819t·hm-2 ,其中乔木层为 5 1. 0 19t·hm-2 (占群落生物量的 88 2 4 % ) ,灌木层 5 . 6 4 4t·hm-2 (占 9. 76 % ) ,层间植物 1 .0 13t·hm-2 (占 1. 75 % ) ,草本层 0 14 3t·hm-2 (占 0. 2 5 % )。与其 5龄群落相比 ,10龄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层间植物的生物量分别增长了 10 5 .0 4 %、12 2 . 73%和 93 .32 % ,草本层生物量降低 83 5 3%。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乔木层生物量主要集中于少数优势树种 ,白背桐、木姜子、榕树的生物量合计 2 6. 170t·hm-2 (占乔木层生物量的 5 1. 2 9% )。群落乔木层生物量主要以小径级树木的生物量为主 ,其器官生物量积累的大小顺序依次为 :干 >枝 >根 >叶。
引用
收藏
页码:238 / 24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1]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M]. - 科学出版社 , 彭少麟著, 1996
[12]  
陆地植物群落的生产量测定法[M]. - 科学出版社[日]木村允, 1981
[13]   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特征 [J].
彭少麟,方炜 .
生态科学, 1995, (02) :1-9
[14]   米心水青冈林采伐地的早期植被恢复和土壤环境动态 [J].
沈泽昊,金义兴 .
植物生态学报, 1995, (04) :375-383
[15]   植物群落演替研究Ⅱ.动态研究的方法 [J].
彭少麟 .
生态科学, 1994, (02) :117-119
[16]   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J].
党承林 ;
吴兆录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02) :95-107
[17]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优势种群动态 [J].
刘玉成 ;
缪世利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1992, (01) :26-35
[18]   紫金山次生森林植被特征分析 [J].
安树青 ;
赵儒林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0, (01) :13-22
[19]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更新群落的初步分析 [J].
黄全 ;
李意德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1988, (01) :14-24
[20]   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群落的演替 [J].
顾云春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1985, (01) :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