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模型研究的思路

被引:58
作者
田金洲 [1 ]
王永炎 [2 ]
时晶 [1 ]
朱爱华 [1 ]
黄启福 [3 ]
机构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 中国中医研究院
[3]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关键词
证候模型; 研究; 思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1 [中医诊断学];
学科分类号
100505 ;
摘要
证候模型作为中医理论和中药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一直受到关注。证候模型应该是与生物学和药理学的整体动物模型如生化模型、病理模型、转基因模型和细胞模型等不尽相同的一类生物表征模型,如舌象、唇象、爪象、耳轮、尾尖、眼球、毛皮以及动物行为等表现。这种模型应该符合中医四诊信息所表达的证候表现特征,而不是用想象的某些生物指标来替代。证候模型研究设计应该遵循因—脉—证—治的思路。所谓“因”指造模因素,如寒凝血瘀之寒;所谓“脉”泛指舌脉等临床表现,在这里指模型的体表特征;所谓“证”则是对体表特征所反映的病理机制的概括;所谓“治”指方剂干预效果的反证。“脉”应是证候模型评价的较直接、较直观、较重要的指标体系。只有在模型的生物表征符合人体证候的临床表现基础上,才能确认这种模型的证候性质。而“治”的重点是方,以方测证是证候模型验证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证候模型在当今中医药理论研究中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能替代人体证候,在证候模型上得出的结论还不能直接解释人体证候有关的问题,证候研究的原则仍应以人体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能量代谢的研究 [J].
朱传武 ;
彭康 ;
许文学 .
中医药学刊, 2004, (04) :602-604
[2]   不同厂家的银杏叶制剂对冷水负重游泳模型小鼠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J].
张爱林 ;
徐秋萍 ;
孙建宁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01) :31-32+35
[3]   中风病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 [J].
《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研究组 .
中国中医急症, 1996, (03) :121-124+4
[4]   川芎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J].
史荫绵 ;
张亚霏 ;
郑惠民 ;
陈达仁 ;
金克箕 ;
杜荣杰 ;
田桂琴 .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79, (02) :98-103+130
[5]  
益气活血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胡海涛,黄鉴政,刘华,金露.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3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