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近代沉积硅藻种群变化与富营养化过程重建

被引:20
作者
陈旭 [1 ,2 ]
羊向东 [1 ]
刘倩 [1 ,2 ,3 ]
刘恩峰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
关键词
硅藻组合; 总磷重建; 富营养化; 水动力条件; 巢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根据巢湖西部湖心40cm长的沉积柱放射性核素定年和化石硅藻分析,结合长江中下游湖泊硅藻-总磷转换函数模型,重建了其过去200年来硅藻组合演替与湖水总磷浓度变化的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巢湖硅藻经历了从Aulacoseira granulata优势组合(1826-1978年)向耐营养种Cyclostephanos dubius优势组合(1978年以来)变化的两个重要阶段.1978年前,水体总磷浓度在60-75μg/L之间;此后迅速增高(80-100μg/L),为明显的营养富集时期;至2000年以来总磷浓度进一步上升(>110μg/L),硅藻组合以Cyclostephanos dubius占绝对优势.硅藻数据的最大变率与总磷浓度的关系反映硅藻生态主要响应于营养富集的变化,但历史时期水动力条件对硅藻种群也有一定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农业以及生活污水排放是硅藻种群转变和富营养化发生的主要根源,而巢湖闸的建立引起的水文条件的改变也是水体营养富集的诱因.21世纪开始富营养化进一步加重可能与生活污水排放、营养内负荷释放以及增温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607 / 61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湖泊沉积物粒度多组分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J].
殷志强 ;
秦小光 ;
吴金水 ;
宁波 .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345-353
[2]   湖北太白湖400多年来沉积硅藻记录及湖水总磷的定量重建 [J].
董旭辉 ;
羊向东 ;
刘恩峰 .
湖泊科学, 2006, (06) :597-604
[3]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历史时期营养态演化及湖泊生态响应——以龙感湖和太白湖为例[J]. 羊向东,沈吉,董旭辉,刘恩峰.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4]   近0.3ka来龙感湖流域人类活动的湖泊环境响应 [J].
羊向东 ;
王苏民 ;
沈吉 ;
朱育新 ;
张振克 ;
吴艳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2) :1031-1038
[5]   巢湖营养化状况评价及水质恢复探讨 [J].
张之源 ;
王培华 ;
张崇岱 .
环境科学研究, 1999, (05) :50-53
[6]  
A 900-yr diatom and chrysophyte record of spring mixing and summer stratification from varved Lake Mina, west-central Minnesota, USA[J] . Jacques,Jeannine-Marie St,Cumming,Brian F,Smol,John P.The Holocene . 2009 (4)
[7]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through macrophytes—a review [J].
Sangeeta Dhote ;
Savita Dixit .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9, 152 :149-153
[8]  
Tracking eutrophication in Taihu Lake using the diatom record: potential and problems[J] . Xuhui Dong,Helen Bennion,Rick Battarbee,Xiangdong Yang,Handong Yang,Enfeng Liu.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 2008 (1)
[9]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Eutrophication in Western Chaohu Lake, China[J] . G. P. Shang,J. C. Shang.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 2007 (1)
[10]  
Empirical modelling of submersed macrophytes in Yangtze lakes[J] . Hong-Zhu Wang,Hai-Jun Wang,Xiao-Min Liang,Le-Yi Ni,Xue-Qin Liu,Yong-De Cui.Ecological Modelling . 2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