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模式、投喂不同饵料及不同品系大黄鱼营养成分比较

被引:64
作者
周飘苹 [1 ]
金敏 [1 ]
吴文俊 [1 ]
申屠基康 [2 ]
黎明 [1 ]
周歧存 [1 ]
机构
[1]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鱼类营养研究室
[2]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关键词
大黄鱼; 养殖模式; 常规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65.322 [大黄鱼];
学科分类号
090801 ;
摘要
本试验旨在对不同养殖模式、投喂不同饵料及不同品系大黄鱼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试验选取东海区野生岱衢族大黄鱼(野生组)、投喂冰鲜鱼的池塘养殖岱衢族大黄鱼(池塘组)、投喂冰鲜鱼的深水网箱养殖岱衢族大黄鱼(深水网箱组)、投喂冰鲜鱼的网箱养殖岱衢族大黄鱼(冰鲜鱼组)、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网箱养殖岱衢族大黄鱼(饲料组)以及投喂冰鲜鱼的网箱养殖闽东族大黄鱼(闽东组)各6尾,对它们的形态学指标(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n=6),背部、腹部肌肉及全鱼的常规营养成分(n=3)、氨基酸组成(n=3),背部肌肉脂肪酸组成(n=3)以及全鱼重金属(无机砷、铅、汞和镉)含量(n=3)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野生组大黄鱼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显著低于深水网箱组、池塘组以及冰鲜鱼组(P<0.05),而不同养殖模式的各组之间肥满度和肝体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组大黄鱼脏体指数显著低于冰鲜鱼组和闽东组(P<0.05)。2)野生组大黄鱼背部、腹部肌肉粗脂肪含量最低,但与饲料组差异不显著(P>0.05);大黄鱼背部、腹部肌肉及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均以野生组、冰鲜鱼组和饲料组较高,且这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大黄鱼背部、腹部肌肉粗灰分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野生组、冰鲜鱼组和饲料组大黄鱼背部、腹部肌肉及全鱼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均高于池塘组、深水网箱组和闽东组。4)野生组、饲料组与深水网箱组大黄鱼背部肌肉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高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高于冰鲜鱼组、池塘组和闽东组,其中背部肌肉脂肪酸总量和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以闽东组最低。5)野生组大黄鱼全鱼汞含量较高,饲料组大黄鱼全鱼镉含量较高,但各组大黄鱼全鱼无机砷、铅、汞和镉含量均处于安全范围之内。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模式以及不同饵料来源对大黄鱼营养成分的影响较大;在相同的养殖模式和投喂相同饵料的情况下,不同品系大黄鱼的营养成分仍存在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969 / 98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围网与普通网箱养殖大黄鱼营养成分的比较与分析 [J].
韩坤煌 ;
黄伟卿 ;
戴燕彬 .
河北渔业, 2011, (12) :24-28+57
[2]   岱衢族大黄鱼放流增殖试验 [J].
丁爱侠 ;
贺依尔 .
南方水产科学, 2011, 7 (01) :73-77
[3]   海水鱼脂类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进展 [J].
彭士明 ;
施兆鸿 ;
侯俊利 .
海洋渔业, 2010, 32 (02) :218-224
[4]   大黄鱼四家系肌肉营养成分差异及品质选育分析 [J].
李明云 ;
郑岳夫 ;
管丹东 ;
史雨红 ;
陈炯 ;
林恒潺 ;
陈萍 .
水产学报, 2009, 33 (04) :632-638
[5]   养殖大黄鱼不同部位营养成分研究 [J].
徐嘉杰 ;
苏秀榕 ;
邵亮亮 ;
侯付景 ;
徐彩云 ;
李妍妍 .
中国水产, 2009, (06) :45-46
[6]   岱衢族野生大黄鱼与养殖大黄鱼肌肉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J].
徐继林 ;
严小军 ;
罗瑜萍 ;
叶芳挺 .
中国食品学报, 2008, (01) :108-114
[7]   养殖大黄鱼和天然大黄鱼的理化指标比较 [J].
张农 ;
刘海新 ;
李庐峰 ;
陈财珍 ;
董黎明 ;
叶玫 .
渔业现代化, 2007, (06) :26-30
[8]   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肉质性状的分析研究 [J].
缪伏荣 ;
刘景 ;
王淡华 ;
冯玉兰 ;
李忠荣 .
福建农业学报, 2007, (04) :372-377
[9]   不同家系大黄鱼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J].
林利民 ;
王秋荣 ;
王志勇 ;
张雅芝 ;
刘家富 ;
谢芳靖 .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02) :286-291
[10]   饵料中不同脂肪水平诱导红姑鱼脂肪肝病的研究 [J].
冯健 ;
贾刚 .
水生生物学报, 2005, (01) :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