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变迁中的关系、关系异化与关系演进

被引:7
作者
刘晓辉
张璟
机构
[1]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
关键词
关系; 经济体制; 制度漏洞; 不确定性;
D O 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06.03.008
中图分类号
F121 [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主流经济理论之所以难以解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它忽视了华人社会中经济个体或群体之间先天承继和后天形成的关系的巨大作用。然而,华人社会中的关系并非与生俱来地具有降低经济不确定性、作为替代正式制度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当且仅当这种原初关系异化为工具性关系之后,这些功能才得以发挥并对华人社会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这种异化的充分条件是资源稀缺性和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与制度漏洞的共同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且,原初关系、工具性关系和市场化关系随着经济体制由自然经济向计划经济,再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过程而协同演进,从而为经济转型研究提供了一个粗略的分析视角和框架。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1]  
制度、组织与中国的经济改革[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张军著, 2004
[12]  
关系千万重[M]. 三联书店 , 黄仁宇著, 2001
[13]  
网络 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行为方式[M]. 山西经济出版社 , (德)何梦笔(CarstenHerrmann-Pillath)著, 1996
[14]   方法论的关系论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应用 [J].
何友晖 ;
彭泗清 .
社会学研究, 1998, (05) :36-45
[15]   中国人关系的游戏意涵 [J].
陈午晴 .
社会学研究, 1997, (02) :105-114
[16]   “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J].
孙立平 .
社会学研究, 1996, (05) :22-32
[18]   乡镇企业发展中对非正式社会关系资源的利用 [J].
刘世定 .
改革, 1995, (02)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