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社会模型的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实例研究

被引:17
作者
潘理虎 [1 ,2 ]
黄河清 [1 ]
姜鲁光 [1 ]
甄霖 [1 ]
机构
[1]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人工社会; 土地利用; 洪水风险; 农户行为; 基于主体建模; 生态补偿; 退田还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01 [环境保护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基于补偿者和受偿者意愿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手段。为探讨在我国许多地区开展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政策的有效实施机制,减少洪涝灾害与生态环境退化负面效应,研究构建了基于农户、政府和企业三类主体及其相互作用的生态补偿模型,并重点分析生态补偿标准、洪灾风险、生态环境保护、劳动力本地转移政策等因素对农户主体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以鄱阳湖区莲湖乡为实例,以农户和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行为特征和政府宏观调控方式为基本准则,利用构建的多主体模型模拟了不同补偿机制下退田还湖政策可能产生的土地利用长期效应。结果表明,政府给予农户的经济补偿可以使农户自愿实施退田,但在不同情景下,政府实施退田还湖的代价和达到预期目标的时限差距显著。企业参与不仅能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发展壮大当地经济,提高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均有助于推进退田还湖政策的有效实施。
引用
收藏
页码:2007 / 201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1]   Simulating socially intelligent agents in semantic virtual environments [J].
Grimaldo, Francisco ;
Lozano, Miguel ;
Barber, Fernando ;
Vigueras, Guillermo .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 2008, 23 (04) :369-388
[12]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and the Mediation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Making Capital out of Cardiff Bay[J] . Richard Cowel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 2000 (5)
[13]   基于多智能体的土地利用模拟与规划模型 [J].
刘小平 ;
黎夏 ;
艾彬 ;
陶海燕 ;
伍少坤 ;
刘涛 .
地理学报, 2006, (10) :1101-1112
[14]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J].
李文华 ;
李芬 ;
李世东 ;
刘某承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5) :677-688
[15]   基于CVM方法分析牧民对禁牧政策的受偿意愿——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例 [J].
杨光梅 ;
闵庆文 ;
李文华 ;
刘璐 ;
荣金凤 ;
吴雪宾 .
生态环境, 2006, (04) :747-751
[16]   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鄱阳湖区为案例 [J].
钟瑜 ;
张胜 ;
毛显强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04) :48-52
[17]   鄱阳湖水位变化规律的研究 [J].
闵骞 .
湖泊科学, 1995, (03) :28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