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上游水源地不同林型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被引:31
作者
王利 [1 ,2 ]
于立忠 [1 ,3 ]
张金鑫 [1 ,3 ]
刘利芳 [1 ,3 ]
杜建平 [4 ]
高尚林 [4 ]
张文儒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4] 辽宁省清原县大苏河林场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枯落物; 综合评价;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5.03.045
中图分类号
S714.7 [森林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为定量评价浑河上游水源地保护区内不同林型的水源涵养功能,对浑河上游5种林型(阔叶混交林、红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阔叶红松混交林和阔叶落叶松混交林)林下枯落物的现存量、持水能力、有效拦蓄量和土层的物理性质、土壤入渗性能等开展研究,并采用综合评价法对不同林型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林型枯落物现存量为16.10~37.70t/hm2,有效拦蓄量为36.31~83.39t/hm2;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有效拦蓄量高于阔叶混交林、人工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的半分解枯落物现存量及持水量(持水率)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人工针叶林、阔叶混交林,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关系符合对数函数方程W=Aln t+B;土壤入渗速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各层土壤入渗速率和时间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F=at-b;针阔混交林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非毛管蓄水量均高于阔叶混交林、人工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的总蓄水量(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与土壤非毛管蓄水量)最高(1 025.28~1 341.59t/hm2),其次是阔叶混交林(823.36t/hm2),人工针叶林最低(422.41~609.06t/hm2)。综上所述,浑河上游水源地保护区内针阔混交林具有较好的涵养水源能力,建议在水源涵养林培育过程中将针阔混交林作为培育目标林分,并采取适当的结构调控措施,将现有人工针叶水源涵养林调整为针阔混交林,以充分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249 / 25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枯落物层水文特征 [J].
赵亮生 ;
闫文德 ;
项文化 ;
梁小翠 ;
伍倩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 28 (04) :1-5+121
[2]   丹江口湖北库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储量及持水性能 [J].
王晓荣 ;
唐万鹏 ;
刘学全 ;
庞宏东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2, (05) :244-248
[3]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桃林口水库水源涵养区枯落物的蓄水保水效益 [J].
贾志军 ;
王富 ;
甄宝艳 ;
尚瑞朝 ;
董智 .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 (03) :136-139
[4]   小兴安岭南坡3种林型林地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J].
汪永英 ;
段文标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 9 (05) :31-36
[5]   东灵山林区不同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J].
莫菲 ;
李叙勇 ;
贺淑霞 ;
王晓学 .
生态学报, 2011, 31 (17) :5009-5016
[6]   中国东部森林样带典型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J].
贺淑霞 ;
李叙勇 ;
莫菲 ;
周彬 ;
高广磊 .
生态学报, 2011, 31 (12) :3285-3295
[7]   冀北山地不同林分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J].
张伟 ;
杨新兵 ;
张汝松 ;
曹云生 ;
姚卫星 .
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 (03) :208-212+238
[8]   东江中上游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的持水特性 [J].
张卫强 ;
李召青 ;
周平 ;
曾令海 ;
王明怀 ;
陈光胜 ;
黎艳明 ;
周毅 ;
郭乐东 .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 (05) :130-134
[9]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Values in Beijing[J]. XIE Gaodi 1 , LI Wenhua 1 , XIAO Yu 1 , ZHANG Biao 1 , LU Chunxia 1 , AN Kai 1 , WANG Jixing 2 , XU Kang 2 , WANG Jinzeng 2(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2.Beijing Municipal Bureau of Landscape and Forestry, Beijing 100029, 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0(01)
[10]  
辽东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主要林型穿透雨的理化性质[J]. 席兴军,闫巧玲,于立忠,朱教君,张彩虹,张金鑫,刘长霞.应用生态学报.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