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页岩与大洋缺氧事件的Re-Os同位素示踪与定年研究

被引:40
作者
杨競红
蒋少涌
凌洪飞
陈永权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南京大学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南京大学海岛海岸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江苏南京南京大学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江苏南京南京大学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江苏南京南京大学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关键词
Re-Os同位素; 大洋缺氧事件; 黑色页岩; 古海洋环境; 定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9.6 [事件地层学];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地质历史中发育多次大规模的大洋缺氧事件并伴随有巨量的黑色页岩沉积, 对这些大洋缺氧事件发生时限及成因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古海洋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开展对大洋缺氧事件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海洋演化、地球系统变化和地球其他圈层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及金属成矿、油气形成及生烃环境。因此近年来人们从古海洋、古气候、古地理、古生物、大地构造和地质地球化学等学科,积极开展对大洋缺氧事件的研究。对大洋缺氧事件进行准确定年则是研究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如果用于定年的同位素体系能同时提供相关的环境变迁信息,则更加有利于我们对缺氧事件成因机制的认识。Re Os同位素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同位素技术方法,恰好适用于对富有机质沉积岩和黑色页岩的定年,可以获得精确的地层沉积年龄,同时利用这些海洋沉积物的Os同位素比值还可获得古海水的Os同位素组成及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在中国华南地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发育有多幕次的大洋缺氧事件和黑色页岩的巨厚沉积和广泛分布,利用Re Os同位素研究,不但可以精确厘定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限,而且可以有效示踪当时的古海洋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143 / 1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1]  
陡山沱期生物群[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袁训来等[著], 2002
[12]  
生物成矿系统论[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殷鸿福等著, 1999
[13]  
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M]. 海洋出版社 , 叶连俊主编, 1996
[14]  
中国磷块岩[M]. 科学出版社 , 叶连俊等著, 1989
[15]  
海相黑色页岩建造地球化学与成矿意义[M]. 科学出版社 , 张爱云等著, 1987
[16]  
Re-Os isotope systematics in black shales from the Lesser Himalaya: their chronology and role in the 187 Os/ 188 Os evolution of seawater[J] . Sunil K. Singh,J.R. Trivedi,S. Krishnaswami.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 1999 (16)
[17]  
Precise Re–Os ages of organic-rich mudrocks and the Os isotope composition of Jurassic seawater[J] . Anthony S Cohen,Angela L Coe,Jessica M Bartlett,Chris J Hawkesworth.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1999 (3)
[18]  
Miocene seawater 187 Os/ 188 Os ratios inferred from metalliferous carbonates[J] . Douglas N Reusch,Greg Ravizza,Kirk A Maasch,James D Wright.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1998 (1)
[19]  
The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strontium and carbon cycles: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ontinental erosion and mantle exchanges[J] . Chemical Geology . 1995 (2)
[20]  
The early Toarcian and Cenomanian-Turonian anoxic events in Europe: 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J] . H. C. Jenkyns.Geologische Rundschau . 198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