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岁校外未婚青年异/同性间性行为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6
作者
胡塔静 [1 ]
左霞云 [2 ]
廉启国 [2 ]
王子亮 [2 ]
余春艳 [2 ]
涂晓雯 [2 ]
程艳 [2 ]
楼超华 [2 ]
机构
[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单身; 青少年; 性行为; 危险性行为; 同性恋; 异性恋; 生殖健康服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69.1 [宣传教育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了解15~24岁校外未婚青年与异性/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向该人群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6个省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对1 113人校外未婚青年进行计算机辅助的自填匿名问卷调查。结果:15~18岁组和19~24岁组男性异/同性间性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女性(P<0.05)。异性间性行为时,15~18岁组7.14%的女性报告首次性行为属被迫发生;15~18岁组和19~24岁组男、女性首次性行为安全措施的使用率为66.67%和40.00%及58.82%和49.11%,男性报告使性伴怀孕和女性报告怀孕的比例接近(30.00%);19~24岁组性伴个数2名及以上男性报告率高于女性(P<0.01)。同性间性行为时,15~18岁组男、女性报告平均年龄仅14岁;19~24岁组15.79%的男性报告首次性行为属被迫发生,46.15%的男性和33.33%的女性报告有2名以上性伴。多因素分析显示,男、女性与异性发生性行为共同的危险因素为看黄色制品和年龄较大(OR男分别为3.51和3.81,OR女分别为6.41和3.58);与赞成婚前性行为相比,本人不能接受婚前性行为(OR=0.18)、父母不能接受婚前性行为(OR=0.37)和朋友持无所谓态度(OR=0.47)是男性的保护因素;与赞成婚前性行为相比,自己认为婚前性行为不好(OR=0.14)和不能接受(OR=0.06)、朋友不能接受婚前性行为(OR=0.16)和不清楚朋友态度(OR=0.21)是女性的保护因素,父母持无所谓态度是女性的危险因素(OR=12.56)。结论:校外未婚青年与异性/同性的性行为及危险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并与接触过黄色制品、个人及父母/同伴的开放态度呈正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流动青少年性行为及避孕措施选择的因素分析[J]. 郭利娜,余小鸣,高素红.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3)
[2]   中国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年龄与危险性行为关系研究 [J].
宋逸 ;
季成叶 ;
星一 ;
胡佩瑾 ;
陈天娇 ;
张琳 .
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05) :538-540
[3]  
青少年性相关知识来源的偏好:中国性教育的启示[J]. 张立英,Iqbal H.Shah,李晓铭,尹文强,傅继华,夏志森,Bonita Stanton.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0(06)
[4]   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现况分析 [J].
宋逸 ;
季成叶 ;
星一 ;
胡佩瑾 ;
陈天娇 ;
张琳 .
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02) :116-117+121
[5]   深圳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 [J].
迟书君 .
青年研究, 2005, (11) :35-44
[6]   流动人口的择偶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以厦门市流动人口为例 [J].
叶妍 ;
叶文振 .
人口学刊, 2005, (03) :46-52
[7]   男男性接触者HIV/STD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J].
郑迎军 ;
张洪波 .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5, (03) :163-165
[8]   青少年性发展的差异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J].
黄海 ;
李文虎 ;
赵萍 .
心理学探新, 2005, (01) :64-68
[9]   未婚青年性态度与性行为的最新报告 [J].
徐安琪 .
青年研究, 2003, (08) :12-22
[10]   上海郊区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调查 [J].
于艺 ;
楼超华 ;
高尔生 ;
Tom Marshall ;
不详 .
中国公共卫生 , 2003, (03) :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