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2 条
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
被引:18
作者:
张自然
[1
]
陆明涛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来源: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法;
经济增长;
经济波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124.1 [国民经济现代化];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1 ;
020105 ;
摘要:
本文在重新估算1978~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市资本、劳动与实际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了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各省区市各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各年度资本与劳动要素份额等变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各阶段TFP增长及其子项目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TFP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及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979~2011年期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着抑制作用,技术进步是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中、西部相对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相对东部地区的持续恶化,是导致中、西部与东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随着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增大,许多地区的TFP增长率甚至绝对水平下降,特别是纯技术效率恶化,经济增长日益依靠不断扩大的资本投入。TFP增长的波动与GDP的波动高度相关,而TFP增长的长期趋势与资本增长率的长期趋互补,分别与GDP的长期趋势即潜在增长率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由于2008年以来,许多省份的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只有不断通过制度改革、技术研发等方式提升技术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TFP增长水平,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引用
收藏
页码:7 / 31+123
+123
页数:2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