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理论体系的探讨

被引:11
作者
丁雨莲 [1 ,2 ]
赵媛 [1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文化旅游吸引物; 表征符号; 理论体系; 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0 [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203 ;
摘要
通过文献总结法,理论探讨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系统。根据文化结构的三层次说,建立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结构与表征符号内容:历史文化表征符号、现代文化表征符号、民俗文化表征符号、伦理道德文化表征符号。认为制度文化表征系统与精神文化表征系统可视为"舞台"的"帷幕",引导游客由"前台"向"后台"探索,从而避免对目的地文化认识的肤浅化和片面化。对符号意义和价值的编码存在着一种社会选择机制,需根据主流价值观进行社会建构,以符合社会心理取向和游客兴趣。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被符号牵引的旅行 [J].
李天铎 .
中国报道, 2009, (07) :110-110
[2]   圩市——古圩镇遗产旅游的“文化符号” [J].
王林 ;
侯俊云 .
社会科学家, 2009, (04) :104-106+114
[3]   基于表征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析——以丽江古城为例 [J].
刘建峰 ;
王桂玉 ;
张晓萍 .
旅游学刊, 2009, 24 (03) :48-54
[4]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J].
马凌 .
旅游学刊, 2009, 24 (03) :69-74
[5]   符号化的“原真”与遗产地商业化——基于乌镇、周庄的案例研究 [J].
张朝枝 ;
马凌 ;
王晓晓 ;
于德珍 .
旅游科学, 2008, 22 (05) :59-66
[6]   姜尚文化符号与尚湖旅游提升 [J].
范能船 .
旅游科学, 2006, (05) :40-42+61
[7]   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 [J].
马翀炜 .
民族研究 , 2006, (05) :61-69+108
[8]   文化休闲旅游符号的思考——以丽江大研古城和徽州古村落为例 [J].
丁雨莲 ;
陆林 ;
黄亮 .
旅游学刊, 2006, (07) :12-16
[9]   浅析内蒙古旅游商品符号价值的外观体现 [J].
叶高娃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51-53
[10]   符号吸引理论与旅游资源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以雍和宫为例 [J].
席建超 ;
葛全胜 ;
成升魁 ;
刘浩龙 .
资源科学, 2006, (03) :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