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生态区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

被引:17
作者
杨从党 [1 ,2 ]
李刚华 [1 ]
李贵勇 [2 ]
夏琼梅 [2 ]
邓安凤 [2 ]
刘正辉 [1 ]
王绍华 [1 ]
凌启鸿 [1 ]
丁艳锋 [1 ]
机构
[1] 不详
[2]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5] 不详
关键词
水稻; 立体生态区; 水稻定量促控; 增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检验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RP)的适应性,并探索其增产机理。【方法】于2008—2009年在云南省6个生态区,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RP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调查叶龄、茎蘖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6个生态区RP技术显著增产,2008年籼、粳稻分别增产16.0%和15.8%;2009年分别增产18.3%和15.3%;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RP技术增加穗肥的用量促进了颖花的分化并降低了颖花的退化,从而促进大穗的形成,提高了穗粒数。【结论】RP技术通过降低基本苗和高峰苗提高茎蘖成穗率,获得更多的有效穗,通过重施穗肥促进大穗的形成,显著扩大库容量,最终获得高产。基于此提出了不同生态区12 t.hm-2水稻高产的群体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904 / 191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J].
张洪程 ;
吴桂成 ;
吴文革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高辉 ;
魏海燕 ;
黄幸福 ;
龚金龙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13) :2645-2660
[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J].
吴文革 ;
杨联松 ;
赵决建 ;
胡根生 ;
方文杰 ;
白一松 ;
张四海 ;
张玉海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01) :49-55
[3]   单季晚稻武运粳7号超高产的群体结构 [J].
吴昊 ;
李刚华 ;
王强盛 ;
袁奇 ;
郑永美 ;
王惠芝 ;
丁艳锋 ;
王绍华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4) :6-10
[4]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分析 [J].
高良艳 ;
周鸿飞 .
辽宁农业科学, 2007, (01) :26-28
[5]   超级稻群体籽粒库容特征的初步研究 [J].
吴文革 ;
张洪程 ;
吴桂成 ;
翟超群 ;
钱银飞 ;
陈烨 ;
徐军 ;
戴其根 ;
许珂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7, (02) :250-257
[6]   水稻源库关系评价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J].
王丰 ;
张国平 ;
白朴 .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06) :556-560
[7]   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 [J].
凌启鸿 ;
张洪程 ;
戴其根 ;
丁艳锋 ;
凌励 ;
苏祖芳 ;
徐茂 ;
阙金华 ;
王绍华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12) :2457-2467
[8]   “Ⅱ优084”在永胜涛源创世界水稻单产新高的栽培模式探讨 [J].
徐福荣 ;
戴陆园 ;
张红生 ;
王建军 ;
黄跃 ;
杨洪 ;
杨高群 .
西南农业学报, 2004, (S1) :44-48
[9]   水稻源库关系研究动态 [J].
周文新 ;
雷驰 ;
屠乃美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4) :389-393
[10]   杂交水稻超高产特性研究 [J].
谢华安 ;
王乌齐 ;
杨惠杰 ;
杨高群 ;
李义珍 .
福建农业学报, 2003, (04)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