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碳源碳汇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27
作者
王喜 [1 ,2 ]
鲁丰先 [1 ,2 ]
秦耀辰 [1 ,2 ]
孙艳芳 [1 ]
机构
[1] 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碳盈亏; 时空变化; 河南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碳源、碳汇是影响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由其形成的碳盈亏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能源消耗数据、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参考IPCC的碳排放标准,结合其他相关研究,计算了河南省能源消耗及水泥、钢铁、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在对研究区遥感影像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将河南省的碳汇分为耕地、林地和草地,根据各种植被的碳排放和碳吸收系数,计算了河南省的碳汇及其变化,并对碳盈亏及其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碳排放及人均碳排放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年均分别增长11.22%和10.72%,而且空间差异明显,豫西、豫北、豫中地区人均碳排放相对较高,而豫南、豫东南地区则相对较低。2能源消耗是河南省的主要碳源,其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水泥、钢铁是除能源消耗外的另一种主要的排放源,其碳排放量及所占比重则呈逐年上升趋势。3河南省碳汇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草地所占比重很小;全省碳汇呈减少趋势,2005-2013年期间减少了7.40%(47.05万t),年均减少5.88万t。4河南省总体上呈现碳亏状态,研究期内碳亏呈增长趋势,且碳亏的地区数量也在增加,总的来看,豫南、豫东南、豫西地区处于碳盈或弱碳亏状态,豫中及豫北地区处于较严重的碳亏状态。5河南省应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等措施,减少碳源,增加碳汇,通过区域碳补偿或生态补偿等手段鼓励碳盈地区减源增汇,为低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941 / 95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 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研究进展
    秦耀辰
    荣培君
    杨群涛
    李旭
    宁晓菊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 (11) : 1526 - 1534
  • [2] 中国省级区域碳源汇空间格局研究
    鲁丰先
    张艳
    秦耀辰
    陈真玲
    王光辉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 (12) : 1751 - 1759
  • [3] 基于改进IPAT模型的中国未来碳排放预测
    杜强
    陈乔
    陆宁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09) : 2294 - 2302
  • [4] 中国CO2排放总量控制区域分解方案研究
    王金南
    蔡博峰
    曹东
    周颖
    刘兰翠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04) : 680 - 685
  • [5]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赵荣钦
    黄贤金
    [J]. 地理研究, 2010, 29 (09) : 1639 - 1649
  • [6] 以天然气为原料合成氨生产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
    胡琨
    王辉
    刘玉凤
    [J]. 河北化工, 2009, 32 (11) : 47 - 49
  • [7]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李颖
    黄贤金
    甄峰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S2) (S2) : 102 - 107
  • [8]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葛全胜
    戴君虎
    何凡能
    潘嫄
    王梦麦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2) : 197 - 210
  • [9]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方精云
    郭兆迪
    朴世龙
    陈安平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 804 - 812
  • [10] 水泥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措施浅析
    朱松丽
    [J]. 中国能源, 2000, (07) : 23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