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晚中新世以来沉积物中生物组分变化及意义

被引:26
作者
陈芳 [1 ]
苏新 [2 ]
周洋 [1 ]
陆红锋 [1 ]
刘广虎 [1 ]
陈炽新 [1 ]
陈超云 [1 ]
机构
[1]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关键词
生物组分; 含水合物层; 晚中新世以来; 南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2 [历史海洋学、海洋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4口钻孔(BY1、BY2、BY3、BY4)岩心沉积物中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表明晚中新世以来该区沉积物中硅质和钙质生物组分丰度具有较大时间和空间变化。从时间上看,硅质生物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几乎缺失,中更新世以来约40万年(0~24m)才较多出现,18万年以后繁盛,大于0.15mm粗粒级有孔虫在晚中新世期间丰度很低,而在更新世—上新世丰度很高;空间上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钻井岩心中生物丰度变化范围较大。根据硅质生物丰度变化可推测晚中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海水表层古生产力极低,而中更新世以来古生产力相对较高。南海北部钙质生物丰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陆源物质的输入量,在钻探区可识别2个可能具有不同物质来源的小区块,如BY1、BY2孔晚中新世—上新世陆源物质的输入量高于更新世,BY3和BY4孔更新世陆源物质的输入量高于上新世。2007年本区钻探结果揭示的一个令人惊奇和十分独特的现象,水合物以高达20%~49%饱和度状态分散在细粒沉积物(黏土粉砂)孔隙中,本研究发现这些矿层富含钙质生物组分(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而硅质组分贫乏。由此初步推测,大量钙质生物组分的存在可能增加了黏土粉砂沉积物的孔隙空间,从而为大量水合物的赋存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孔隙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测井评价 [J].
陆敬安 ;
杨胜雄 ;
吴能友 ;
张光学 ;
张明 ;
梁金强 .
现代地质, 2008, (03) :447-451
[2]   南海陆坡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特性与气体水合物分布初探 [J].
苏新 ;
陈芳 ;
于兴河 ;
黄永样 .
现代地质, 2005, (01) :1-13
[3]   南海南部1.2MaBP以来古生态环境变化事件的放射虫记录 [J].
杨丽红 ;
陈木宏 ;
郑范 ;
王汝建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2, (14) :1098-1102
[4]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与找矿前景 [J].
祝有海 ;
张光学 ;
卢振权 ;
陈邦彦 ;
吴必豪 .
石油学报, 2001, (05) :6-10+7
[5]   国外海洋气水合物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J].
苏新 .
地学前缘, 2000, (03) :257-265
[6]   南沙海区放射虫组合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的突然变化 [J].
王汝建 ;
A. Abelmann ;
李保华 ;
赵泉鸿 .
科学通报, 2000, (03) :314-318
[7]  
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微体古生物及古海洋学研究[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郝诒纯等著, 1996
[8]  
A review of calcareous nannofossil astrobiochronology encompassing the past 25 million years[J] .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 2006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