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型黑米稻粒形性状与其中某些矿质元素含量的遗传相关性

被引:16
作者
张名位
郭宝江
彭仲明
机构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 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籼型黑米; 粒形性状; 矿质元素含量; 遗传相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 ,分析籼型黑米稻品种双列杂交 F1 和 F2 种子粒形性状与其中矿质元素 Fe、Zn、Mn和 P含量间的多种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 ,籼型黑米粒重、粒长、粒宽、粒长 /粒宽与其中 Fe、Zn、Mn和 P含量除存在明显的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外 ,尚存在较明显的种子直接加性相关、直接显性相关、细胞质相关、母体加性相关和母体显性相关 ,其中 ,粒重与 Zn、Mn和 P含量表现显著或极显著负向种子直接加性相关 ,与 P含量呈现极显著正向母体加性相关 ;粒长与 Fe和 Mn含量的种子直接加性相关为正 ,而与 Zn和 P的为负 ,且均达极显著水平 ;粒宽与 Mn含量的负向种子直接加性相关亦达极显著水平。据此 ,在籼型黑米杂交后代选择中 ,通过粒形性状的间接选择 ,可以达到改良其中某些矿质元素含量的营养品质育种目标。其中 ,选择窄粒或小粒型单粒种子材料 ,利于提高 Zn、Mn和 P含量 ;选择细长形单粒种子 ,利于提高 Fe、Mn含量 ,而选择短粒形单粒种子则利于提高 Zn、P含量 ;选择单株整体粒重偏大的材料利于提高 P含量。
引用
收藏
页码:305 / 3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