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后重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和抑郁情绪的研究

被引:16
作者
景璐石 [1 ,2 ]
黄颐 [1 ]
司徒明镜 [1 ]
张毅 [1 ]
方慧 [1 ]
王丹 [1 ]
张伟 [1 ]
孙学礼 [1 ]
邱昌健 [1 ]
机构
[1] 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
[2] 四川省成都医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关键词
地震; 青少年; 创伤后应激反应; 抑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9.5 [反应性精神障碍]; R749.4 [情感性精神病];
学科分类号
100205 ;
摘要
目的评估"5.12"汶川大地震1个月后重灾区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和抑郁障碍的严重性,并对其暴露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为早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地震暴露问卷、创伤后压力反应症状量表(UCLA PTSD Index for DSM-IV)、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对278名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抑郁障碍检出率28.8%(80/278)。创伤后应激反应检出率23.0%(64/ 278),创伤后应激反应指数和抑郁自评量表总数呈显著正相关(r=0.707,P<0.01)。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为:性别(r=0.227,P<0.01)、以前对地震知识知道情况(r=-0.142,P<0.05)、受伤/死亡的老师/同学与自己的关系(r=0.133,P<0.05)。引起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为:性别(r=0.207,P<0.01)、受伤/死亡的老师/同学与自己的关系(r=0.159,P<0.01)、地震时是否在楼内(r=-0.137,P<0.05)、以前对地震知识知道情况(r=-0.122,P<0.05)。结论发现重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一定影响,其影响程度与灾难暴露程度等因素显著相关;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随访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难对青少年带来的不利影响。
引用
收藏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临床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量表[J]. 侯彩兰,李凌江,贾福军,李功迎,张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8 (09)
[2]   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及其预测因素 [J].
尚蕾 ;
王择青 .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16) :127-129
[3]   延迟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 [J].
张锦黎 ;
陈树林 ;
李凌江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03) :87-89
[4]   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 [J].
苏林雁 ;
王凯 ;
朱焱 ;
罗学荣 ;
杨志伟 ;
儿童抑郁量表全国协作组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08) :547-549
[5]   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年龄性别差异 [J].
刘贤臣 ;
杨杰 ;
唐茂芹 ;
彭秀桂 ;
胡蕾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7, (01) :32-35
[6]   抑郁障碍性别差异因素的研究 [J].
贾福军 ;
侯彩兰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7,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