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归属问题研究——谁有资格放弃《阳光失了玻璃窗》的版权?

被引:24
作者
张怀印
甘竞圆
机构
[1]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数据法研究中心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思想与表达二分法; 权利主体; 人格; 邻接权;
D O I
10.19685/j.cnki.cn11-2922/n.2019.03.005
中图分类号
D923.41 [著作权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否有资格放弃微软小冰生成的《阳光失了玻璃窗》的版权"是人工智能时代对著作权保护制度提出的新课题。对该课题的回答取决于两个问题,即《阳光失了玻璃窗》是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不是《阳光失了玻璃窗》的著作权人。人工智能虽能生成与众不同的表达,但缺乏自主产生创作思想的能力。基于此,《阳光失了玻璃窗》不应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人工智能也不应被赋予拟制法律人格,否则将颠覆私法主客体不得相互转换的原理,更违背维护人类主体地位的伦理要求。微软(亚洲)研究院也无法从职务作品制度的角度成为《阳光失了玻璃窗》的著作权人,因而也就没有资格放弃《阳光失了玻璃窗》的版权。出于激励投资和繁荣文化创作的目的,邻接权制度或可为人工智能生成物提供法律规制,但仍有待立法者根据我国国情作出安排。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的著作权法保护[J]. 滕锐.法治论坛. 2018(03)
[2]   康德哲学视点下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探讨 [J].
李扬 ;
李晓宇 .
法学杂志, 2018, 39 (09) :43-54
[3]   论人工智能创造物的著作权归属 [J].
姚志伟 ;
沈燚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2 (03) :29-33
[4]   人工智能时代对民法学的新挑战 [J].
王利明 .
东方法学, 2018, (03) :4-9
[5]   智能机器人法律人格问题论析 [J].
孙占利 .
东方法学, 2018, (03) :10-17
[6]   “电子人”法律主体论 [J].
郭少飞 .
东方法学, 2018, (03) :38-49
[9]   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挑战 [J].
吴汉东 ;
张平 ;
张晓津 .
中国法律评论, 2018, (02) :1-24
[10]   如何为人工智能立法 [J].
郑戈 .
检察风云, 2018, (07)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