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运动”主体性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9
作者
赵晓林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农村教育; 主体性教育; 工具性教育; 乡村教育运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527 [地方教育];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把全体农民作为教育的价值主体,使农村教育从工具性教育转变为主体性教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的“乡村教育运动”,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农村主体性教育的价值观。乡村教育家以农民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在指导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9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2]  
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苗春德主编, 2004
[3]  
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王雷著, 2003
[4]  
为教育共同发展作证[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陈敬朴著, 2003
[5]  
傅葆琛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傅葆琛 著, 1994
[6]  
晏阳初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马秋帆, 1993
[7]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黄炎培著, 1993
[8]  
梁漱溟全集[M]. 山东人民出版社 , 梁漱溟著, 1990
[9]  
梁漱溟教育文集[M].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宋恩荣编, 1987
[10]  
陶行知教育文选[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陶行知 著,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