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合”:“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伦理取向

被引:15
作者
张广君 [1 ]
曾瑶 [2 ]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互联网+”; 教师伦理; 历史意识; “和合”伦理; 和合学; 生成教育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51 [教师];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基于生成教育理论"历史意识"的方法论展开历史分析,教师伦理形态表现出从自然"诗性"和政治"德性"向"技术理性"继而向"交往理性"演进的伦理特征。"交往理性"的教师伦理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尤其是"互联网+"教学条件下的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主体性消弭""信息化焦虑"等诸多伦理困境,呼唤着以"生命化"的教师伦理追求、"关系优先"的伦理规范理解和"真实主体性"的师生伦理原则等为特征的新时代教师伦理精神。教师"和合"伦理就是立足于本真的教学生活,追求融洽、和谐、和美的教学关系和人的整体生成的伦理,具有共生性、非同一性和圆融互通性等内在属性,反映着中华文化"贵和"的传统基因并融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和合"伦理,对于理解教师职业与角色、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创新师生伦理关系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中国和合学年鉴.[M].徐刚.人民出版社.2018,
[2]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刘小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  
“移情说”与中国现代美学观念的生成.[M].牟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4]  
焦虑的意义.[M].罗洛·梅.漓江出版社.2016,
[5]  
DT时代.[M].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中信出版社.2015,
[6]  
裂变.[M].杨铎.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978-7-111-49280-1
[7]  
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M].李泽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8]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M].贺来;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  
删除.[M].迈耶-舍恩伯格.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10]  
伦理研究.[M].樊浩; 成中英; 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