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s8.0地震孕育发生的机制与动力学问题

被引:34
作者
李延兴
张静华
周伟
胡新康
郭良迁
张中伏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关键词
速度场分析; 应变场分析; 发生机制; 动力学; 汶川地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S8.0强烈地震.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分析震前的UPS速度场发现,从巴颜喀拉块体西部到龙门山断裂带沿大约N103°E方向的缩短速率为13.0mm/a,龙门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速率1.1mm/a,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四川盆地沿大约N103°E方向有少量的压缩变形,而沿SW方向有少量的拉张变形.同震位移场显示,这次地震可能是巴颜喀拉块体SE向逆冲与四川盆地NW向俯冲同时发生的.应变场分析发现,震前震中区的主压与主张应变率分别为—30.840×10-9/a与13.956×10-9/a,主压应变轴N105.4°E与震源机制解得到的主压应力轴的方向N103°E一致.由本文提出的应力-应变机制得到的断层滑动方向和走向与地表破裂调查和震源机制解得到的结果一致.印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与欧洲板块的相互作用是龙门山断裂带积累弹性应变能和孕育汶川地震的长期作用力.苏门达腊大地震使青藏高原和华南块体的相互作用加强,促进了汶川地震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519 / 53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GPS测定的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同震位移场[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10)
[2]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J].
张勇 ;
冯万鹏 ;
许力生 ;
周成虎 ;
陈运泰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186-1194
[3]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J].
王卫民 ;
赵连锋 ;
李娟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03-1410
[4]   汶川8.0级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活动特征浅析 [J].
焦青 ;
杨选辉 ;
许丽卿 ;
王博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 (04) :7-11+37
[5]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6]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陈桂华 ;
于贵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29-542
[7]   川西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性模拟和断层间相互作用研究 [J].
周仕勇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1) :165-174
[8]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J].
许志琴 ;
李化启 ;
侯立炜 ;
付小芳 ;
陈文 ;
曾令森 ;
蔡志慧 ;
陈方远 .
地质通报, 2007, (10) :1262-1276
[9]   由空间大地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板块现今构造运动与板内形变应变场 [J].
李延兴 ;
张静华 ;
何建坤 ;
李金岭 ;
李智 ;
郭良迁 ;
张中伏 ;
杜雪松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2) :437-447
[10]   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与板内形变-应变场 [J].
李延兴 ;
张静华 ;
何建坤 ;
李智 ;
郭良迁 ;
张中伏 ;
张俊青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5) :1339-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