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被引:150
作者
许志琴 [1 ]
李化启 [1 ]
侯立炜 [2 ]
付小芳 [2 ]
陈文 [1 ]
曾令森 [1 ]
蔡志慧 [1 ]
陈方远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锦屏造山带; 大型拆离构造; 挤出机制; 前陆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龙门-锦屏山的东缘发育一系列逆冲断裂和飞来峰构造,逆冲作用使山体向东叠置在四川盆地之上。新的野外调查、显微构造分析和糜棱岩石英组构的EBSD测量表明,在龙门-锦屏山的前震旦纪变质杂岩体西缘(即青藏高原东缘)发育一条近NS向的大型韧性拆离断裂,被20Ma以来形成的NW—SE向鲜水河韧性走滑剪切带[1]左行错位80km。青藏高原东缘韧性拆离断裂中黑云母40Ar-39Ar测年获得112~120Ma的年龄,表明龙门-锦屏山的崛起可能与白垩纪开始的垂向挤出机制密切关联。结合四川前陆盆地的沉积及演化特征,认为晚三叠世时期羌塘/东昆仑/扬子陆块的碰撞形成松潘-甘孜造山带,晚三叠世—侏罗纪在其东南缘形成四川前陆盆地沉积;早白垩世龙门-锦屏山开始抬升,晚白垩世快速崛起,在四川前陆盆地沉积之上叠置白垩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的沉积。龙门-锦屏山的崛起与白垩纪以来扬子板块岩石圈对于松潘-甘孜地体的陆内俯冲作用有关,使位于中下地壳的变质基底岩石在挤出机制下隆起。
引用
收藏
页码:1262 / 127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西昆仑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的两类剪切指向、形成时限及其构造意义
    许志琴
    戚学祥
    杨经绥
    嵇少丞
    李海兵
    陈方远
    [J]. 地质通报, 2007, (10) : 1252 - 1261
  • [2]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巨型造山拼贴体和造山类型
    许志琴
    李海兵
    杨经绥
    [J]. 地学前缘, 2006, (04) : 1 - 17
  • [3] 走滑断裂对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的贡献及青藏高原北部白垩纪隆升之新思考
    杨经绥
    李海兵
    [J]. 地学前缘, 2006, (04) : 80 - 90
  • [4]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许志琴
    杨经绥
    李海兵
    张建新
    曾令森
    姜枚
    [J]. 中国地质, 2006, (02) : 221 - 238
  • [5] 走滑断裂、“挤压性盆-山构造”与油气资源关系的探讨
    许志琴
    曾令森
    杨经绥
    李海兵
    姜枚
    金之钧
    郑和荣
    郭齐军
    [J]. 地球科学, 2004, (06) : 631 - 643
  • [6]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许志琴
    杨经绥
    姜枚
    李海兵
    [J]. 地学前缘, 1999, (03) : 139 - 151
  • [7] 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地层标识
    李勇,曾允孚
    [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5, (02) : 1 - 10
  • [8] 论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及其油气前景
    宋文海
    [J]. 天然气工业, 1989, (03) : 2 - 9+6
  • [9] 川中是一个古陆核吗
    罗志立
    [J].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86, (03) : 65 - 73
  • [10] 龙门山及其邻区大地构造若干问题
    赵友年
    [J]. 天然气工业, 1983, (04) : 50 - 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