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村水资源利用的公私解读——基于安徽绩溪Y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2
作者
马道明
高慎林
张好薇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农村社会; 水资源; 公私转换; 公地悲剧; 社会网络;
D O I
10.16235/j.cnki.33-1005/c.2011.03.001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082803 ; 120405 ;
摘要
公私观念,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活力的思想因子之一。公私之辨,充分体现在中国社会的不同层面,折射出富有中国地域特色的社会关系、价值判断和制度规则。源于公产私用的"公地悲剧"发生在Y村水资源的利用上,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特质。社会网络的协调互动是传统村庄水资源可持续的有效社会机制建构。
引用
收藏
页码:219 / 22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进村找庙”之外: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勃兴 [J].
张爱华 .
史林, 2008, (05) :166-177+188
[2]   中国农民合作的研究综述 [J].
邱梦华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5) :74-78
[4]   农村供水工程发展模式探讨 [J].
郭孔文 ;
胡孟 .
中国水利, 2006, (19) :38-40
[5]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农村公共产品的管理——以易县坡仓乡四个村饮用水的社区管理为例 [J].
刘晶晶 .
宁夏党校学报, 2006, (04) :56-58
[8]   农用水集体供应机制中“公地悲剧”问题分析 [J].
薛莉 ;
武华光 ;
胡继连 .
山东社会科学, 2004, (09) :22-25
[9]   中国公私观念研究综述 [J].
刘畅 .
南开学报, 2003, (04) :73-82
[10]   “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综述 [J].
张分田 .
天津社会科学, 2003, (03) :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