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有型犯罪的“附加条件”

被引:11
作者
张曙光
机构
[1] 井冈山大学
关键词
“附加条件”; 客观条件; 非法性根据; 法律拟制;
D O I
10.16094/j.cnki.1005-0221.2015.02.005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刑法立法与司法实务对持有型犯罪的认定,在持有事实之外,还附加设置了诸如"不能说明来源的"、"没有证据证明持有物品构成其他犯罪的"等责任追究条件。将这种"附加条件"理解为一种"正常的工作程序"、"证明责任倒置规则",或者理解为"拒不说明来源与用途"的不作为,是理论诠释上的一种歧途。"附加条件"实质是追诉关联犯罪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程序性客观情势,被立法化为持有型犯罪成立的实体条件,起到拟制持有行为非法性根据的作用,与持有事实一起构成持有型犯罪的事实原态。由此,"附加条件"并不"附加"。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60+177 +177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1] 证据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M]. 法律出版社 , 龙宗智等, 2008
  • [12] 刑事法网[M]. 法律出版社 , 梁根林著, 2005
  • [13] 刑事诉讼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徐静村主编, 2004
  • [14] 证据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何家弘, 2004
  • [15] 刑事一体化[M]. 法律出版社 , 储槐植著, 2004
  • [16] 刑法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曲新久等撰稿, 2004
  • [17] 问题与主义之间[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瑞华著, 2003
  • [18] 证据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樊崇义主编, 2003
  • [19] 刑法原理与实务[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贾宇主编, 2002
  • [20] 证据法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卞建林主编,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