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城市一次污染过程PM2.5化学组分和来源解析研究

被引:20
作者
曹云擎 [1 ]
王体健 [1 ]
韩军彩 [2 ]
王德羿 [1 ]
谢晓栋 [1 ]
吴昊 [3 ]
赵明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河北省石家庄市气象局
[3]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2+26”城市; PM2.5组分; 来源解析; 城市间相互影响;
D O I
10.13671/j.hjkxxb.2019.0366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2+26"城市颗粒物污染严重,城市间相互影响显著,开展该区域大气颗粒物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的研究,能够为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及城市间协同控制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对"2+26"城市2016年12月16—23日一次颗粒物污染过程中的PM2.5组分数据进行了分析,使用空气质量模式CAMx-PSAT对PM2.5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过程中阳泉的PM2.5最高日均浓度为137μg·m-3,达到中度污染;长治、太原和滨州的PM2.5最高日均浓度分别为235、188、226μg·m-3,达到重度污染;其余城市的PM2.5最高日均浓度值超过250μg·m-3,达到严重污染.PM2.5中含量最多的4种组分为OC、NO-3、SO■、NH+4,平均占比分别为19.38%±4.37%、18.20%±3.14%、16.83%±3.55%、10.35%±1.64%,NO-3的占比高于SO■;Cl、Cd、Sn、Cu、Zn、As、Se、Pb和S元素的富集因子大于100,主要来自于人为排放,部分城市的Cd和As元素浓度超标,所有城市的Cr元素浓度均超标;各城市的OC/EC比值为4.96~11.60,说明有明显的二次有机颗粒物生成.模拟结果显示,PM2.5本地排放贡献为10%~47%,外地贡献为15%~68%,"2+26"城市以外区域的贡献为14%~53%;民用源、工业源、农业源、交通源、电力源的贡献分别为43.70%±5.94%、29.29%±4.93%、9.68%±1.09%、9.19%±1.69%、6.27%±1.37%.本研究表明,针对颗粒物主要组分OC、NO-3、SO■、NH+4的前体物,开展民用源和工业源的减排及城市间的协同控制,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区域PM2.5控制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361 / 37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21]  
关于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http://dqhj.mee.gov.cn/dtxx/201703/t20170323408663.shtml . 2017
[22]   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碳组分特征分析 [J].
康苏花 ;
李海峰 ;
杨丽杰 ;
赵鑫 ;
常青 ;
高康宁 ;
李亚卿 ;
靳伟 .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 14 (30) :280-282+288
[23]   北京城郊冬季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J].
刘庆阳 ;
刘艳菊 ;
杨峥 ;
张婷婷 ;
张美根 ;
钟震宇 .
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4 (01)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