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密度与磁化强度及动力学含义

被引:16
作者
赵俊猛 [1 ]
唐伟 [1 ]
黎益仕 [2 ]
姚长利 [3 ]
张进 [4 ]
王伟 [1 ]
黄英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重、磁异常; 密度; 磁化强度; 地球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2 [地壳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横贯柴达木盆地南北的格尔木—花海子剖面岩石圈二维P波速度结构以及地震波速度与介质密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该剖面岩石圈二维密度结构与二维磁化强度的初始模型。依据重磁同源原理,在柴达木盆地重、磁异常的二重约束下完成了重磁联合反演,获得了该剖面岩石圈二维密度结构与二维磁化强度分布。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地壳厚度沿测线变化较大,平均厚度约60km。在柴达木盆地南缘地壳厚约50km,达布逊湖附近地壳最厚为63km左右,大柴旦附近地壳较薄,为50km左右。柴达木盆地的地壳纵向上可分为三层,即上地壳、中地壳与下地壳。位于盆地中部的中、下地壳分别发育大范围的壳内低密度体,并处于上地幔隆起的背景之上;横向上可将盆地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分界在达布逊湖附近。整个剖面结晶基底埋深变化也很大,在达布逊湖附近为12km,在昆仑山北缘基底几乎出露地表。结晶基底的展布形态与地壳底界,即莫霍面呈近似镜像对称。综合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的岩石圈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分界在达布逊湖的北面。在盆地南部,岩石圈介质横向变化较小,各层介质分布正常;在盆地的北侧,岩石圈结构特别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横向上发生了变化。壳内低密度体的存在意味着柴达木盆地具有较热的岩石圈和上地幔,加之基底界面与莫霍面的镜像对称分布,形成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差异。多种地球物理参数所揭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其横向变化特点为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北部边界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岩石圈尺度的地球物理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91 / 40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中国西北叠合盆地的主要构造特征 [J].
汤良杰 ;
贾承造 ;
金之钧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3, (S1) :118-124
[2]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of Tianshan orogenic belt and Junggar Basin and its geodynamic implication [J].
赵俊猛 ;
刘国栋 ;
卢造勋 ;
张先康 ;
赵国泽 .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 (09) :824-837
[3]   地震活动反映的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J].
许忠淮 ;
汪素云 ;
高阿甲 .
地震学报, 2000, (05) :472-481
[4]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姜枚 ;
李海兵 .
地学前缘, 1999, (03) :139-151
[5]   塔里木盆地中部地震转换波测深及其解释 [J].
张家茹 ;
邵学钟 ;
范会吉 .
地震地质, 1998, (01) :35-37+39+41-43
[6]   格尔木—额济纳旗断面走廊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大地构造演化 [J].
邓晋福 ;
杨建军 ;
赵海玲 ;
赖绍聪 ;
刘厚祥 ;
罗照华 ;
狄永军 .
现代地质, 1996, (03) :39-52
[7]   青藏高原北部隆升的深部构造物理作用——以“格尔木-唐古拉山”地质及地球物理综合剖面为例 [J].
许志琴 ;
姜枚 ;
杨经绥 .
地质学报, 1996, (03) :195-206
[8]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地球动力学模型初探 [J].
高锐,成湘洲,丁谦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S2) :3-14
[9]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动力学研究现状 [J].
郑剑东 .
地质科技情报, 1993, (01) :11-16
[10]   三维位场的快速反演方法及程序设计 [J].
冯锐 ;
严惠芬 ;
张若水 .
地质学报, 1986, (04) :3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