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性和攻击性对大学生自杀未遂行为的影响

被引:23
作者
艾明 [1 ]
陈建梅 [1 ]
王敏建 [1 ]
甘窈 [1 ]
沈岩 [1 ]
李大奇 [1 ]
高新学 [1 ]
黎雪梅 [1 ]
李献云 [2 ,3 ]
费立鹏 [2 ]
况利 [1 ]
机构
[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2]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3]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杀未遂; 冲动性; 攻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6 [变态心理学、病态心理学、超意识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目的了解冲动性及攻击性对大学生自杀未遂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大学版-Ⅳ)》对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的12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比较有无自杀未遂大学生中文版Barratt冲动行为量表与Buss和Perry攻击问卷的评估结果,分析冲动性及攻击性人格对大学生发生自杀行为的影响。结果收集有效问卷9808份,大学生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7%(169/9808)。自杀未遂组的冲动行为量表中的非计划性、行动冲动性和认知冲动性及总分均高于无自杀未遂组(P<0.001)。自杀未遂组Buss和Perry攻击问卷的总分及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等各因子分均高于无自杀未遂组(P<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自杀未遂最密切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排列为:攻击性总分高(OR=20.81,95%CI:12.36~35.03,P<0.01),行动冲动性分高(OR=4.32,95%CI:2.33~8.01,P<0.01),冲动性总分高(OR=3.37,95%CI:1.65~8.42,P<0.01),非计划性分值高(OR=3.12,95%CI:1.75~5.56,P<0.01),自杀意念强(OR=2.54,95%CI:1.75~3.70,P<0.01),已发生过性行为(3.12,95%CI:1.75~5.56,P<0.01),女性(OR=2.15,95%CI:1.48~3.14,P<0.01),指向自我的攻击分值高(OR=1.89,95%CI:1.24~2.88,P<0.01)。结论有自杀未遂的大学生更多体现出冲动性及攻击性人格,对大学生冲动性自杀行为应采取不一样的干预方案。
引用
收藏
页码:650 / 65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比较 [J].
李献云 ;
费立鹏 ;
王玉萍 ;
杨荣山 ;
张迟 ;
及惠郁 ;
卞清涛 ;
许永臣 ;
马振武 ;
何凤生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3, (01) :27-31
[2]   农村地区综合医院诊治的自杀未遂病人的特征 [J].
李献云 ;
许永臣 ;
王玉萍 ;
杨荣山 ;
张迟 ;
及惠郁 ;
卞清涛 ;
马振武 ;
何凤生 ;
费立鹏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0) :681-684
[3]  
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 an under-recognized public-health problem. Wang SY,,Li YH,Chi GB,et al. The Lancet . 2008
[4]   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社区成年人群中应用的信效度 [J].
李献云 ;
费立鹏 ;
童永胜 ;
李可进 ;
张亚利 ;
张艳萍 ;
徐东 ;
牛雅娟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 (04) :250-255
[5]   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修订版在社区和大学人群中应用的信效度 [J].
李献云 ;
费立鹏 ;
徐东 ;
张亚利 ;
杨少杰 ;
童永胜 ;
王志青 ;
牛雅娟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25 (08) :610-615
[6]  
Validity of proxy-based reports ofimpulsivity and aggression in Chinese research on suicidal behavior. An J,Phillips MR,Conner KR. Crisis . 2010
[7]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completion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case-control study of cluster B comorbidity and impulsive aggression. McGirr,A.,Paris,J.,Lesage,A.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 2007
[8]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self-reported suicide attempts among incarcerated youths. Putnins,A. 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 2005
[9]  
Suicide rates in China, 1995–99[J] . Michael R Phillips,Xianyun Li,Yanping Zhang. &nbspThe Lancet . 2002 (9309)
[10]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J] . Michael R Phillips,Gonghuan Yang,Yanping Zhang,Lijun Wang,Huiyu Ji,Maigeng Zhou. &nbspThe Lancet . 2002 (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