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Ⅰ.产量及产量组分的改良

被引:51
作者
孔繁玲
姜保功
张群远
杨付新
李如忠
刘永平
赵素兰
郭腾龙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山东济南,,河北沧州市农科所!河北沧州,,河南西华黄泛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西
关键词
棉花; 品种; 遗传改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2 [棉];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本文是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和系列研究之一 ,目的在于探讨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在产量和产量组分性状 (株铃数、铃重、衣分 )上的遗传改良成效。对不同历史时期 10个代表性品种 2年 5点的试验资料和 30多年的区域试验资料的研究表明 ,建国以来 ,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成效显著 ,品种的产量潜力以每年 8.0 0 kg/ hm2的速度增长 ,1950~ 1994年间皮棉单产平均年增长速率为 16.14kg/ hm2 ,品种改良的实际贡献在 30 %以上 ;近期育成的品种比早期品种产量提高 68.69% ,株铃数提高 2 .4个 /株 ,衣分提高 5% ,铃重变化不明显 ;现在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株铃数和衣分来实现 ;在不同的育种阶段 ,产量组分 (铃数、铃重、衣分 )对产量的贡献不同 ,这种变化反映出我国建国以来黄淮棉区育种策略和选择重点的变化。在产量与产量组分性状关系中 ,铃重、株铃数和衣分的负相关已逐步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限制因素 ,需通过创造新的遗传群体等途径来解决。本文还就研究品种遗传改良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和评述。
引用
收藏
页码:148 / 15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精确度探讨 [J].
孔繁玲 ;
张群远 ;
杨付新 ;
郭恒敏 .
作物学报, 1998, (05) :601-607
[2]   世纪之交我国棉花品种改良的科技发展 [J].
王坤波 .
棉花学报, 1997, (06) :281-286
[3]   近10年我国棉花品种选育进展 [J].
周有耀 .
中国棉花, 1996, (06) :2-5
[4]   世界棉花育种科技水平进展与发展对策 [J].
王淑民 .
棉花学报, 1996, (01)
[5]   光籽对陆地棉经济性状影响的初步研究 [J].
范万发 .
江西棉花, 1995, (02) :21-23
[6]   棉花育种对湖北棉花产量的贡献及品种性能演变趋势分析 [J].
张金发 ;
刘金兰 ;
孙济中 .
湖北农业科学, 1993, (07) :1-5
[7]   江苏省棉花育种中产量性状间相关性变化趋势初析 [J].
冷苏凤 ;
葛知男 .
江苏农业科学, 1992, (04) :18-19
[8]   十个现代陆地棉品种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J].
程备久 ;
赵伦— .
安徽农学院学报, 1988, (04) :30-34
[9]   论棉花的产量因素 [J].
周有耀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6, (03) :269-274
[10]  
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黄滋康主编,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