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中国陆内构造变形和其地球动力学特征

被引:7
作者
赵重远 [1 ]
靳久强 [2 ]
机构
[1] 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中国陆内构造变形; 陆内造原; 陆内造阶; 陆内造山; 陆内造盆; 微陆块纵向和横向逃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始于晚二叠世中国北方进入后海西地台发展时期。印支期末以至喜马拉雅期,随着特提斯洋的关闭,大陆范围也随即向中国南方和青藏地区增生和扩展。中国的陆内构造变形从后海西地台形成的准平原化阶段即已开始。但规模巨大的变形则发生于燕山构造旋回中期和喜马拉雅旋回。陆内构造变形的规模可分两个等级:一是覆盖整个中国大陆的,另一是局部的。前者两次改变了中国构造-地貌的整体面貌;后者则表现为造山、造盆和微陆块纵向或横向的逃逸,以及由此引起的造山或造盆。根据中国陆内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背景演化的关系分析认为,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是由周边洲级规模板块运动引起的,同时,随着地壳上部构造变形引发的地壳或岩石圈均衡调整,则使地下深处产生相应的构造响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498 / 150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试说中国后海西地台的存在和其地质意义 [J].
赵重远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1) :16-22
[2]   河西走廊拉分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藏分布 [J].
王同和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7, (03) :271-280
[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质特征及其与秦岭造山带的关系[M]. 地质出版社 , 周鼎武等著, 1994
[4]  
Lithospheric Dynamics Atlas ofChina .2 .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