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西天山晚古生代铁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及形成环境

被引:100
作者
张作衡 [1 ]
洪为 [1 ]
蒋宗胜 [1 ]
段士刚 [1 ]
王志华 [2 ]
李凤鸣 [2 ,3 ]
石福品 [4 ]
赵军 [5 ]
郑仁乔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
[5]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地质学; 地质特征; 形成背景; 铁矿床; 西天山;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12.05.001
中图分类号
P618.31 [铁];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西天山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以阿吾拉勒铁成矿带为主体,近年来铁矿勘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勘查或发现了查岗诺尔、备战、智博、敦德、松湖、雾岭及尼新塔格-阿克萨依等多个铁矿床,使该地区成为新疆重要的大型铁矿开发基地。这些新发现的铁矿床普遍赋存于安山质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中,规模多数达到大中型,品位较高。总体上,对铁矿床的研究程度普遍很低,成矿环境和成矿规律认识不清,缺乏综合性的总体研究。文章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笔者研究小组近三年的大量野外调查工作和室内的整理研究,综述了新疆西天山主要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分布规律、矿化类型。将西天山的铁矿床划分为海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2个大类,根据矿化类型将海相火山岩型细分为火山沉积型、火山岩浆-热液型、类矽卡岩型3个亚类。初步讨论了西天山铁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认为石炭纪晚期可能属于碰撞造山晚期阶段的陆缘弧环境,局部存在挤压-伸展的构造转变,是铁矿形成的有利环境。通过区域铁矿床特征的对比以及与国内外火山岩有关的典型矿床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铁矿床的形成与火山-侵入活动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形成时间接近或稍晚于火山活动期;早期阶段以富铁流体(熔体)充填-交代作用成矿为主,晚期热液交代富集成矿,整个成矿过程伴随大量的热液围岩蚀变;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以岛弧岩浆作用所携带的深部铁质为主,并含有少量火山-次火山气液交代围岩所萃取的铁质;富铁流体(熔体)可能是由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基性岩浆分异形成的,但具体的形成机制、岩浆起源和演化过程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引用
收藏
页码:941 / 964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98 条
[1]   新疆阿吾拉勒山西段穷布拉克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和碳氧硫同位素研究 [J].
赵军 ;
张作衡 ;
张贺 ;
刘敏 ;
朱维娜 .
中国地质, 2012, 39 (05) :1345-1358
[2]   新疆西天山松湖铁矿床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J].
王春龙 ;
王义天 ;
董连慧 ;
张兵 ;
任毅 .
矿床地质, 2012, 31 (05) :1038-1050
[3]   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床成矿时代——来自石榴子石Sm-Nd等时线年龄的信息 [J].
洪为 ;
张作衡 ;
李华芹 ;
李凤鸣 ;
刘兴忠 .
矿床地质, 2012, 31 (05) :1067-1074
[4]   新疆阿吾拉勒山奴拉赛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 [J].
张贺 ;
刘敏 ;
赵军 ;
朱维娜 .
矿床地质, 2012, 31 (05) :1087-1100
[5]   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铜矿床碳、氧、硫、铅同位素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环境探讨 [J].
赵军 ;
张作衡 ;
刘晓阳 ;
刘敏 ;
张贺 ;
朱维娜 .
矿床地质, 2012, 31 (05) :999-1013
[6]   新疆西天山智博铁矿床蚀变矿物学、矿物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J].
蒋宗胜 ;
张作衡 ;
王志华 ;
李凤鸣 ;
田敬全 .
矿床地质, 2012, 31 (05) :1051-1066
[7]   西天山智博铁矿床磁铁矿成分特征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J].
王志华 ;
张作衡 ;
蒋宗胜 ;
洪为 ;
田敬全 .
矿床地质, 2012, 31 (05) :983-998
[8]   阿灭里根萨依铁矿地质特征 [J].
李新光 ;
薛春纪 ;
王晓薇 .
新疆地质, 2012, 30 (03) :300-303
[9]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大规模岩浆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战略找矿远景 [J].
李文渊 ;
牛耀龄 ;
张照伟 ;
张铭杰 ;
高永宝 ;
胡沛青 ;
张江伟 ;
谭文娟 ;
姜寒冰 .
地学前缘, 2012, 19 (04) :41-50
[10]   西天山查岗诺尔和智博铁矿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J].
蒋宗胜 ;
张作衡 ;
侯可军 ;
洪为 ;
王志华 ;
李凤鸣 ;
田敬全 .
岩石学报, 2012, 28 (07) :2074-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