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的环境观及其规范表达

被引:64
作者
张震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
关键词
中国宪法; 环境观; 环境权; 环境治理;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18.04.001
中图分类号
D921 [国家法、宪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环境问题倒逼环境治理。面对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应细致地剖析在宪法现象的逻辑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宪法规范之环境条款本身,并围绕环境规范以及入宪等背景知识提炼出特定的宪法环境观,进而以环境观来诠释环境规范,最终实践于围绕环境规范与环境保护及治理制度的宪法关系。作为核心概念的宪法环境观表达了宪法对国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看法。既包括结构环境观,也包括规范环境观。在当下,环境治理的概念可以很好契合特定的"宪法环境现象的逻辑结构"。既包括宪法对环境治理的内部规制,也包括外部规制。但环境治理的法治化必须打破部门法的藩篱,构建以宪法为核心跨部门法协同的法律机制,并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从制度实施的角度看,环境治理需要理论支撑,除了治理理论、国家权力理论,环境权也是应有之义。
引用
收藏
页码:5 / 22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31]   生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和解之路 [J].
王晓华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5) :99-105
[32]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J].
谭荣 ;
曲福田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6) :3-11
[33]   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 [J].
钱正英 ;
沈国舫 ;
刘昌明 .
科技术语研究, 2005, (02) :20-21
[35]   宪法上“人的尊严” [J].
李累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6) :129-136
[36]   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 [J].
李萍 ;
钟明华 .
教育研究, 2002, (10) :66-69
[37]   论国家的义务 [J].
陈醇 .
法学, 2002, (08) :15-19
[38]   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 [J].
俞可平 .
南京社会科学, 2001, (09) :40-44
[39]   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 [J].
周怡 .
社会学研究, 2000, (03) :55-66
[40]   周恩来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与实践 [J].
刘东 .
北京党史, 1996, (03)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