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被引:32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于永华
机构
:
[1]
安徽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
来源
:
高校教育管理
|
2012年
/ 6卷
/ 01期
关键词
:
大学生;
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
D O I
:
10.13316/j.cnki.jhem.2012.01.021
中图分类号
:
G647.38 [];
学科分类号
:
040106 ;
摘要
:
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后,从事某一职业时,具体的工作职责要求其所具有的分析、解读、掌握某种技巧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称为职业能力。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一种治本之策。高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论大学课程的生产与消费——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探索
[J].
徐同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临沂师范学院
徐同文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5)
:3
-7
[2]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知识论基础
[J].
陈向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陈向明
.
教育学报,
2009,
5
(02)
:47
-55+129
[3]
就业能力建设:一种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途径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唐矿
.
中国图书评论,
2007,
(05)
:11
-14
[4]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J].
谢作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谢作诗
;
杨克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杨克瑞
.
教育研究,
2007,
(04)
:45
-48
[5]
从默会知识的视角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
[J].
简世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华大学高教所
简世德
;
邹树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华大学高教所
邹树梁
.
湖北社会科学,
2005,
(07)
:145
-148
[6]
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J].
谢志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温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温州
谢志远
.
教育发展研究,
2005,
(01)
:90
-92
[7]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 . Lee Harvey.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 2001 (2)
←
1
→
共 7 条
[1]
论大学课程的生产与消费——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探索
[J].
徐同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临沂师范学院
徐同文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5)
:3
-7
[2]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知识论基础
[J].
陈向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陈向明
.
教育学报,
2009,
5
(02)
:47
-55+129
[3]
就业能力建设:一种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途径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唐矿
.
中国图书评论,
2007,
(05)
:11
-14
[4]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J].
谢作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谢作诗
;
杨克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杨克瑞
.
教育研究,
2007,
(04)
:45
-48
[5]
从默会知识的视角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
[J].
简世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华大学高教所
简世德
;
邹树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华大学高教所
邹树梁
.
湖北社会科学,
2005,
(07)
:145
-148
[6]
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J].
谢志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温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温州
谢志远
.
教育发展研究,
2005,
(01)
:90
-92
[7]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 . Lee Harvey.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 2001 (2)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