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范围界定

被引:69
作者
刘军会 [1 ]
邹长新 [2 ]
高吉喜 [2 ]
马苏 [1 ]
王文杰 [1 ]
吴坤 [3 ]
刘洋 [1 ]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3] 茂名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综合生态敏感性; 遥感; GIS; 空间边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6 [保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90705 ;
摘要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既是生态退化区域,也是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但其空间分布范围至今仍然不明确。本研究针对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典型生态问题,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了全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定量揭示敏感性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文件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识别出全国生态脆弱区分布范围。结果显示,生态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南湿润地区、东南湿润地区以及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阴山南麓、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羌塘高原西部、横断山和东南丘陵山地等区域。在全国划定了18个重点生态脆弱区,总面积240.1万km2,并明确了每个脆弱区的名称、类型、面积、分布范围以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完成的中国生态脆弱区分布图为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了参考底图。
引用
收藏
页码:725 / 7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2000-2011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J].
刘宪锋 ;
任志远 ;
林志慧 ;
刘焱序 ;
张东海 .
地理学报, 2013, 68 (07) :897-908
[2]   中国生态脆弱性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 [J].
田亚平 ;
常昊 .
地理学报, 2012, 67 (11) :1515-1525
[3]   紫色丘陵区几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的比较 [J].
史东梅 ;
陈正发 ;
蒋光毅 ;
江东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2, (01) :32-38
[4]   青藏高原高寒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J].
于伯华 ;
吕昌河 .
地理研究, 2011, 30 (12) :2289-2295
[5]   新疆克拉玛依市生态敏感性研究 [J].
潘峰 ;
田长彦 ;
邵峰 ;
周伟 ;
陈飞 .
地理学报, 2011, 66 (11) :1497-1507
[6]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敏感性研究综述 [J].
崔胜辉 ;
李方一 ;
黄静 ;
于裕贤 .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09) :1033-1041
[7]  
Measurement of ec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 PAN Yaozhong, SHI Peijun, ZHU Wenquan, GU Xiaohe, FAN Yida & LI Jing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Fan Yid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5(06)
[8]   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析 [J].
肖荣波 ;
欧阳志云 ;
王效科 ;
赵同谦 .
生态学杂志, 2005, (05) :551-554
[9]   西藏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规律 [J].
王小丹 ;
钟祥浩 ;
范建容 .
地理学报, 2004, (02) :183-188
[10]   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分析 [J].
兰安军 ;
张百平 ;
熊康宁 ;
安裕伦 .
地理研究, 2003, (06) :733-74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