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油田升132井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10
作者
朱建伟
刘招君
董清水
何玉平
黄湘通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 
[3] 吉林长春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沉积微相; 聚类分析; 剩余油;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04.01.012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升平油田具有典型的陆相多油层储层特征,其开发目的层为葡萄花油层的葡一组,地层平均厚度约50m,分为11个含油小层。储油层具有砂体薄、连通性差、开发效果较差等特点,可能存在有剩余油。为进一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工作。岩性、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本区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席状砂、非主体席状砂和河道间4种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本区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标准,并在本区划分出A、B、C、D、E5类储层流动单元,其中A类是最好的储层流动单元,B类是次好的储层流动单元,E类是无效储层。沉积微相和流动单元空间分布的对比说明,前者好于后者,且有利于发现剩余油。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地层的自动分级对比技术 [J].
潘保芝 ;
薛林福 ;
李舟波 ;
陶宏根 ;
王鹏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1, (04) :391-394
[2]   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J].
刘吉余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3) :303-306
[3]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 [J].
郭燕华 ;
熊琦华 ;
吴胜和 ;
周平兵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6) :13-16+116
[4]   动态流动单元研究 [J].
阎长辉 ;
羊裔常 ;
董继芬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9, (03) :66-68
[5]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 [J].
吴胜和 ;
王仲林 .
沉积学报, 1999, (02) :87-92
[6]   建立储层流动单元模型的新方法 [J].
尹太举 ;
张昌民 ;
陈程 ;
鲁国甫 ;
姜建伟 ;
李庆明 ;
刘丽娜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2) :74-79
[7]   国外流动单元描述与划分 [J].
金佩强 ;
杨克远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8, (04)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