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2006文安地震(Mw5.1)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62
作者
黄建平 [1 ]
倪四道 [1 ]
傅容珊 [1 ]
钮凤林 [2 ]
邵志刚 [3 ]
郑勇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Rice University
[3]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4]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波形反演; 震源机制; 格点搜索方法; CAP搜索方法; 余震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2006年7月4日,在距离北京100km左右的文安地区,发生了Mw=5.1级地震,引起了北京地区的强烈震感.为了更好的认识区域构造,我们利用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此次文安地震的震源机制.选择了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9个地震台,震中距小于600km,台站的方位角覆盖较好.为了更好地利用信号相对较弱的P波信号,对于一个地震记录,本文分别截取出P波和面波两个部分,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反演,结合格点搜索的方法,得到了与记录P波及面波三分量对应较好的地震的方位角、倾角和滑移角.同时考虑到北京西北地区地壳较厚,本文在利用F-K方法计算近震理论波形的时候,对不同的方位角,采用了不同的地壳速度模型.随后结合远震信号中的直达P、pP、sP波形得到了分辨率较高的地震震源深度.反演结果表明,此次文安地震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走滑型地震,方位角为210°,倾角80°,滑移角-150°,地震的深度为14~15km,地震的震级为(Mw=5.1).反演结果与断层的几何分布、余震分布及北京地区北北东向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20 / 13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首都圈西北部地区地壳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特征初步研究 [J].
吴晶 ;
高原 ;
陈运泰 ;
黄金莉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1) :209-220
[2]   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 [J].
刁桂苓 ;
张四昌 ;
孙佩卿 ;
张跃刚 ;
高景春 ;
毛国良 .
地震地质, 2006, (03) :497-502
[3]   2006年7月4日河北省文安5.1级地震震害分析 [J].
刘爱文 ;
常宝林 ;
李雨生 ;
高孟潭 ;
任志林 .
震灾防御技术, 2006, (03) :278-282
[4]   近年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特征分析 [J].
兰从欣 ;
邢成起 ;
苗春兰 ;
岳晓媛 ;
郭心 ;
袁学明 .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04) :21-25
[5]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强震活动 [J].
张国民 ;
马宏生 ;
王辉 ;
王新岭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602-610
[6]   张渤构造带中东段二维P波速度结构——安新—香河—宽城剖面 [J].
王夫运 ;
张先康 ;
陈颙 ;
李丽 ;
陈棋福 ;
赵金仁 ;
张建狮 ;
刘宝峰 .
地震学报, 2004, (S1) :31-41
[7]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J]. 杨智娴,陈运泰,郑月军,于湘伟.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8]   弱震条带对2001年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指示意义 [J].
兰从欣 ;
王春媛 ;
岳辉 .
地震, 2003, (02) :94-98
[9]   京津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J].
于湘伟 ;
陈运泰 ;
王培德 .
地震学报, 2003, (01) :1-14
[10]   北京地区地震动的三维有限差分模拟 [J].
高孟潭 ;
俞言祥 ;
张晓梅 ;
吴健 ;
胡平 ;
丁彦慧 .
中国地震, 2002, (04) :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