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林和针阔混交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

被引:23
作者
张卫强 [1 ]
张卫华 [1 ]
潘文 [1 ]
陈伟光 [2 ]
唐洪辉 [1 ]
盘李军 [2 ]
机构
[1]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 佛山市云勇生态林养护中心
关键词
桉树林; 针阔混交林; 植物多样性; 南亚热带;
D O I
10.13869/j.cnki.rswc.2014.06.025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了系统评价桉树林和针阔混交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立地条件控制及空间代替时间法,对南亚热带桉树林(2代和1代)和针阔混交林(10~11a生和5~7a生)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Ⅰ(10~11a生)有68种植物,隶属38科62属,桉树林Ⅱ(桉树2代)有41种,隶属26科39属,针阔混交林Ⅲ(5~7a生)有53种植物,隶属30科48属,桉树林Ⅳ(桉树1代)有55种植物,隶属33科51属。针阔混交林乔木层重要值较大的科为杉科、樟科、金缕梅科、大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楝科,灌木层为五加科和大戟科,草本层以禾本科、鳞始蕨科和乌毛蕨科为主。桉树林乔木层重要值较大的科为桃金娘科、芸香科、樟科、大戟科和漆树科,灌木层为冬青科、樟科、大戟科和芸香科,草本层以禾本科和里白科为主。4种试验林间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E)差异不显著(P>0.05)。针阔混交林Ⅰ乔木层和灌木层H′指数、D指数及E指数显著高于草本层(P<0.05),桉树林Ⅱ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间H′指数、D指数及E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针阔混交林乔木层均匀度指数(E)均大于桉树林。与针阔混交林Ⅲ相比,针阔混交林Ⅰ乔木层物种S,H′,D及E指数呈上升趋势,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呈下降趋势。与1代桉树林Ⅳ相比,2代桉树林Ⅱ灌木层和草本层S,H′和D指数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为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22 / 1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红壤区桉树人工林炼山后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生态评价 [J].
杨尚东 ;
吴俊 ;
谭宏伟 ;
刘永贤 ;
熊柳梅 ;
周柳强 ;
谢如林 ;
黄国勤 ;
赵其国 .
生态学报, 2013, 33 (24) :7788-7797
[2]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耦合关系 [J].
时伟伟 ;
彭晚霞 ;
宋同清 ;
黄国勤 ;
杜虎 ;
范夫静 .
西北植物学报, 2013, 33 (07) :1452-1458
[3]   一个年龄序列巨桉人工林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 [J].
张丹桔 ;
张健 ;
杨万勤 ;
吴福忠 ;
黄玉梅 ;
张志伟 ;
王旭 ;
王小强 ;
朱琳 .
生态学报, 2013, 33 (13) :3947-3962
[4]   南亚热带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改造早期对群落特征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J].
何友均 ;
梁星云 ;
覃林 ;
李智勇 ;
邵梅香 ;
谭玲 .
生态学报, 2013, 33 (08) :2484-2495
[5]   南方红壤区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J].
王芸 ;
欧阳志云 ;
郑华 ;
陈法霖 ;
陈圣宾 ;
曾静 .
生态学报, 2013, 33 (04) :1204-1211
[6]   连续年龄序列桉树人工林碳库 [J].
刘文飞 ;
吴建平 ;
樊后保 ;
李燕燕 ;
袁颖红 ;
廖迎春 ;
黄荣珍 ;
胡良 ;
房焕英 ;
郭虎波 .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 (01) :12-17
[7]   海南省两种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关系 [J].
向仰州 ;
徐大平 ;
杨曾奖 ;
张宁南 ;
郭俊誉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2, (01) :37-41
[8]   辛家山不同坡向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J].
刘振学 ;
任广鑫 ;
康冰 ;
王得祥 ;
秦晓威 ;
任学敏 ;
孔令童 ;
王志彬 .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 (04) :197-202
[9]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 [J].
李燕燕 ;
樊后保 ;
刘文飞 ;
黄荣珍 ;
袁颖红 ;
苏兵强 ;
廖迎春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11, (04) :28-32
[10]   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 [J].
刘平 ;
秦晶 ;
刘建昌 ;
王华锋 ;
王效科 .
生态学报, 2011, 31 (08) :2227-2235